“乡”约津秋 沃野流金——天津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创始人
2025-10-15 11:49:29

金秋时节的津沽大地,阡陌纵横处游人如织,绿水青山间笑语盈盈。从层林尽染的山野到稻浪翻滚的田园,从非遗工坊的巧思到数字科技的创新,一幅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农字号”传统与“村字号”创新交相辉映,释放出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

从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旅游工作专班获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天津市乡村旅游市场呈现蓬勃活力,10个涉农区通过文体活动、非遗展演和农事体验等多元化方式,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旅盛宴,乡村旅游接待突破1100万人次。

兴业态、树品牌、强效益,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产业链全链提升”为路径,我市持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形态和产业功能。今年,我市继续实施12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旅游片区新增社会资本建设项目22个,预计投入资金10亿元。乡村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的“引流促消费”新场景,不仅为游客带来“诗与远方”的美好时光,更将乡村资源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蓟州区车神架

“五节”连庆,体验“秋”味农俗

金秋十月,蓟州区车神架风景区内人头攒动,第五届晒秋文化节正在这里火热举行。

这场以“哇晒车神架,晒秋也时尚”为主题的活动自9月中旬启动,横跨农民丰收节、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多彩红叶节”,50天的活动里“五节”连庆、精彩纷呈,成为京津冀地区秋季旅游的一大亮点。

10月3日上午,风景区晒秋长廊前挤满了拍照的游客。长约百米的廊道上,悬挂着玉米、辣椒、南瓜等农作物,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

“红的辣椒,黄的玉米,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特别美。”来自北京市的游客张涛一边指导家人摆姿势一边说,“让孩子亲眼看看什么是‘晒秋’,比书本上的讲解更直观。”

在海拔638米的晒秋广场上,游客们品尝着现蒸的蜜薯、南瓜,远眺层林尽染的群山。“没想到在山上还能吃到这么地道的农家美食,实现美景与美食兼得的双重享受。”来自市区的游客李娟说,“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完美结合,这样的旅游体验很新颖。”

山崖前,一块金色的稻田中,一件高8米、重逾5吨的巨型猩猩艺术造型作品尤为醒目。这个采用传统捆扎工艺制作的创意作品,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打卡点。“这个造型真酷,发到朋友圈收获了好多‘赞’。”大学生杨熙兴奋地说。

风景区总经理蓝祖星介绍,今年特别注重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通过设置巨型猩猩、卡皮南瓜乐园等创意装置,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参与体验晒秋文化。

车神架风景区不仅是晒秋的好去处,更是集轩辕文化、地质奇观、古长城遗迹与现代游乐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作为国内首个轩辕车神文化主题景区,这里不仅有天台山巅的轩辕黄帝巨像、人字形古长城等历史人文景观,还有蓟州大峡谷等自然地质奇观。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里,这些丰富的文旅资源为游客提供了多元游玩体验。

在“天空之眼”玻璃观景平台,游客们排着队体验“云端漫步”的刺激。“站在上面确实有点紧张,但视野太震撼了。”刚刚体验完的游客刘志强说,“既能感受惊险刺激,又能欣赏壮美秋色,这种体验很独特。”

山地滑板车、高山玻璃漂流等特色项目,也让游客在欣赏秋景的同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这个大滑梯真有意思,大人与小孩儿都爱玩。” 游客陈娜带着孩子体验高山旱滑之后说,“这些项目既安全又有趣,非常适合亲子游。”

“我们希望通过晒秋这样的传统民俗活动,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蓝祖星说,“为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我们精心设计了多条游览线路,未来还将继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更多文旅融合的特色活动。”

据统计,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车神架风景区日均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其中亲子家庭和年轻游客占比明显提升。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让这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区焕发新的活力。

静海区独流镇

运河滋养,美食引客来

在静海区独流镇,随着2023年“运河风光游”和2024年“独流非遗美食游”两条国家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出,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老街人流如织、车辆穿梭,一派热闹景象。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独流镇依托两条旅游线路,聚焦农耕体验与非遗传承两大核心,打出了“古韵新姿·乐游独流”的新品牌,并通过“日间沉浸体验+夜间特色展演”打造全时段文旅活动,精准对接家庭游、研学游、文化体验游需求,形成了“农旅融合+非遗展示”的旅游场景。

“我们是奔着运河千年古镇的名头来的,沿着运河看到了老木桥、给水所,品了独流老醋,才发现独流是一座有故事、有韵味、有烟火气的古镇。一会儿我们准备按照‘非遗美食游’的推荐点位继续打卡,品尝非遗味道!”来自北京市的游客张女士说道。

线路中的独流印象馆成为游客好评最多的地方。老醋、老酒、糕点、乐器、泥人……静海区1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都能在独流印象馆中寻到踪影,凭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产品生动展现着静海运河文化的汇聚与传承,这些“可看、可尝、可体验”的沉浸式展陈,让运河文化转化为可感的日常场景,实现了“让运河文化触手可及”。

馆内设置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区、非遗活态体验区等4个功能区,重点展示了独流镇的历史渊源、文物故事等,将非遗文化、教育体验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成为“有看头、有学头、有玩头”的文化研学新高地。如今,每周都有天津市各中小学校、高校的研学团队前来学习体验。“原来独流的民俗文化、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都与运河息息相关!”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生段翠翠感叹道。

独流印象馆负责人李文彬表示,“独流依河而兴,馆内的非遗技艺更是静海人与运河共生的智慧,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将印象馆打造为‘文明实践+文旅融合’的新场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

据悉,国庆中秋假期独流镇文旅核心区域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其中京津冀家庭游客占比达75%。下一步,独流镇将推动非遗体验等热门项目常态化,打造“四季有主题”旅游场景,联动京津冀平台开展主题宣传,扩大品牌辐射范围。

宁河区七里海

科技赋能,生态“触手可及”

“以前只知道七里海生态越来越好,但对背后的历史与物种变迁了解不多。戴上MR(混合现实)设备后,仿佛穿越到湿地时空长廊,东方白鹳振翅、麋鹿轻触手臂,这种沉浸式体验太震撼了!”在宁河区的七里海生态教育中心,一位刚刚完成体验的游客摘下MR眼镜后,仍难掩兴奋之情。

尝农家饭、钓螃蟹、住民宿是不少游客来七里海度假的不二选择,而在刚刚过去的假期里,七里海生态教育中心成为另一个热门打卡点。作为我市首个“生态+科技”氛围感十足的教育新地标,该中心的七里海数字博物馆以MR混合现实技术为核心,让七里海从“纸上”跃入“眼前”。不少参观者在体验过后连连赞叹:“科技与自然的碰撞酷极了!”

走进展馆,一场“可触、可感、可交互”的生态之旅随即开启。游客佩戴MR设备后,虚拟导览员“小七博士”便会现身,带领体验者开启一段精彩纷呈的生态之旅。在室内的植物生态展区,参观者可以伸手“抓取”虚拟植物,蒲公英在指尖一触即散,种子随风飘向四方;动物展区里,温顺的麋鹿从芦苇丛中踱步而出,用鹿角轻触体验者;而在户外MR步道上,虚实融合的体验则更为特别,体验者行走在真实的湿地小径上,通过简单的手势交互,便能召唤出东方白鹳、卷尾鹈鹕、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的全息影像,观察它们展翅、觅食的细节,并通过“小七博士”的实时讲解,深度了解其生活习性及保护现状。

“我们采用MR、VR(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打造了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化展陈空间,高精度还原七里海湿地千万年前的古海岸地质地貌景观,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七里海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宁投集团总经理计策告诉记者。

除了沉浸式观展外,七里海生态教育中心还特别推出了“宁河礼物”系列文创产品。从湿地主题陶瓷摆件,到印有珍稀鸟类图案的纪念徽章,每件产品都融入了七里海的自然元素与文化内涵,兼具实用性与生态教育意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游客留念的选择,更成为传播保护理念的载体,让每一位带走“宁河礼物”的人,都能成为七里海生态故事的讲述者。

“在MR沉浸式体验外,我们还推出了游船、垂钓和餐饮等项目,希望能为游客们打造集生态研学、科技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项目。”天津宁投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部经理刘天宇表示。

宝坻区潮阳街道

多村组团,农趣串珠成“链”

上个周末,宝坻区潮阳街道的乡村游依旧延续着国庆假期时的热度。小兰各庄村的小兰非遗创富工坊,双王寺村的天津燊宝鑫科家庭农场,小赵各庄村的潮阳采摘园、鸿骏源采摘园……多村“组团”将以往“单打独斗”的乡村游项目串珠成“链”,有吃有玩,创新农文旅模式,在丰富游客游玩体验的同时,也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活力。

“大家看看手中的布料,想想哪个颜色、哪个图案相互拼接起来更有艺术感?”在摆满各色碎布的桌前,手拿拼布艺术品的宝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满族百纳拼布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钱俊如,向前来感受非遗魅力的孩子们讲授着拼布技巧。小兰非遗创富工坊里,还有不少身着传统满族服饰的年轻人,正在小院内体验满族射箭运动。从市区自驾来的周子谦正举着手机记录女儿拉弓射箭的瞬间,“国庆假期没预约上,周末特意带着孩子来上一堂非遗课,比游乐园有意义多啦!”在他身后,几名来自河北省的游客举着刚买的拼布挂件,讨论着下一站要去距此不远的天津燊宝鑫科家庭农场钓蟹。

小兰各庄村是满族聚居村落,别具特色却鲜有人知。“我们的满族百纳拼布技艺近几年带动村民增收,也在网络积累了不少人气,很多网友说想现场体验,小兰非遗创富工坊就在今年7月正式开业,不只有非遗体验,大家还能在村史馆了解满族文化传统,沉浸式感受传统梭织、蓝染工艺等,游客越来越多,特别是孩子们的研学热度持续攀升。”钱俊如说。

如何让游客“来得了”更能“留得住”,钱俊如说,小兰各庄村的非遗研学与小赵各庄村的水果采摘、双王寺村的钓蟹“组团”推出了“非遗研学一日游”“古村野趣二日游”等线路,推进产业联动、功能互补、服务集成。这一点,天津燊宝鑫科家庭农场负责人陈金良深有体会,“按说以往阴雨天气,可能会影响游客数量,但这个国庆假期,来我们农场玩的游客不降反增,其中一部分就是在体验非遗时听说附近还能钓蟹,开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我们农场。钓螃蟹后,现场就能直接加工,这种将农文旅结合的体验,能让游客玩得更尽兴。”

同样在宝坻区大钟庄镇,“一粒好米”“一只葫芦”“一滴墨汁”也正在“抱团”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刚收的‘津川一号’食味米来啦!”直播间里,大钟庄镇大米庄村党支部书记郑学臣端上一碗刚煮好的食味米饭,随着筷子拨动,米粒间热气腾腾。直播间外,金黄色的稻田构成一幅生态田园画卷,游客们漫步田埂,用镜头定格自然之美。

“这些年,我们结合本村悠久的‘贡米’优势基础,加强村校联动,与食味米专家、天津农学院教授崔晶合作育种、繁种,并依托村里的天津德润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津川一号’。每年9月末到10月中旬,正是稻米丰收时,稻田风光也成为热门打卡地。”郑学臣告诉记者,为了丰富游玩场景,镇里将牛庄子村的葫芦庐博物馆、河畔小木屋民宿,二米庄村的桃子姐姐采摘园,以及镇内的一得阁墨业研学基地等串联起来,并将一众特色农产品纳入“大钟这乡有礼”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串联起村民们的致富路。

西青区杨柳青镇

金秋添秀色,文旅焕新醉游人

秋风吹过杨柳青古镇,大运河畔挂着的红灯笼被吹得轻轻晃动,老街上的青砖灰瓦映出暖光,买卖街里熙熙攘攘——商贩们吆喝着自家的小吃,游客的笑声渐次飘远。金秋时节,西青区乡村文旅的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远近闻名的杨柳青古镇,经过新一轮焕新升级,把年画、“赶大营”这些“老底子”变成了能上手玩、能亲身感受的体验项目,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杨柳青古镇核心区人流如织。西青区通过活化文化IP,创新活动载体,加速文旅融合,推动杨柳青古镇休闲文化游、亲子度假游再度升温。据统计,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古镇核心区接待游客41.12万人次,同比增长533%,旅游收入911.79万元,同比增长516%,创历史新高。

在古镇的买卖街“赶大营”主题市集,3D墙绘生动还原杨柳青人挑担西出的历史场景,天幕投影演绎“百艺进疆”的奋斗故事,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御河道国庆主题市集汇聚非遗手作、特色美食等,傍晚时分,无人机、孔明灯点亮夜空,年画娃娃、货郎等造型接连呈现,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亮点。“古镇绘盛世,画游杨柳青”主题嘉年华期间,年画长卷邀游客共创;中秋掌灯仪式上古装“仕女”提灯巡游,国风乐器演奏、民俗绝技表演接连上演,全方位展现西青文旅魅力。

来自河北省的游客王女士说:“以前来古镇就是走一圈、拍拍照,这次多了很多互动游戏,比如参加答题赢‘银票’,然后用‘银票’买小吃,孩子玩得舍不得走。”据悉,古镇联合30家商户推出“商业联盟计划”,游客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游戏获得的“银票”可直接抵扣现金,有效提升了文旅消费的便利性与吸引力。?

入秋以来,西青区整个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商贸综合体资源,策划推出4大类4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西青郊野公园围绕农民丰收节开展稻蟹垂钓、蔬果采摘、露营烧烤等活动,打造亲子家庭亲近自然的好去处;生态六埠露营基地提供精致露营服务,满足市民户外休闲需求;水西公园金秋赏菊文化艺术节上,千株菊花竞相绽放,搭配汉服游园、演艺巡游等活动,成为市民秋日打卡胜地。?

与此同时,商旅融合为文旅消费赋能。张家窝镇社会山文旅港推出街舞争霸、AI机器人互动等潮流活动;杉杉奥特莱斯结合店庆推出优惠促销,有效拉动销售额增长;西青大悦汇“小伶玩具快闪店”、枫雅印象城“第四届美食邀吃日”等特色业态,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同时,西青区编制“宝藏玩法”清单、国庆中秋假期吃喝玩乐购全攻略,为游客提供清晰出行指引,实现“文旅引流、商业转化”双向赋能。?这个金秋,西青区以文化为魂、以体验为翼,激活乡村文旅的蓬勃活力。(记者 李杨 徐杨 辛璇 史莺 王音 本版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乌鲁木齐旅行社口碑大揭秘,这十... 一、写在前面:选对旅行社,旅行成功一半 当你决定踏上乌鲁木齐这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开启一场探索之...
清远“长隆+”激活全域农文旅融... “从清远市区出发,仅需半个小时就能抵达这个与野生动物为邻的奇妙世界。”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女士兴奋地分享...
原创 我... “你疯了?” “你辞职干啥?你不是刚升职加薪吗?” 那天我摊开辞职信,一帮同事围着我像看外星人似的,...
《乐动敦煌》生动再现莫高窟壁画...   10月12日,演员在《乐动敦煌》中表演。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0月12日晚,洞窟式沉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