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乡村旅游持续火热,成为假日消费新亮点、文旅活动新风尚。“十四五”以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去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9000亿元左右。
1、农与旅深度融合打开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
10月1日至7日,铜鼓县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从匆匆打卡到体验乡村慢生活,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成了游客的新向往。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县域旅游消费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1%。透视供给端,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催生出民宿经济、露营经济、星空经济等业态。
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关碾房村,“沙漠村”吃上旅游饭。10月1日至7日,关碾房村民宿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释放农文旅融合“乘数效应”。“十四五”时期,我国新确定59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总数达到1597个;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乡村旅游,铺就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全面振兴路。
@摄图网
2、古朴与时尚相融创新消费新体验新场景
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相融,古村游、民俗游、非遗游等展现新活力。运河之畔的浙江省桐乡市濮院时尚古镇,青石板路幽长、摇橹咿呀。国庆、中秋假期首日,濮院时尚古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70%以上。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
“文化味”越来越浓的背后,是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挖掘。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协同,“农字号”“村字号”创新多元消费场景。贵州省织金县,“村歌”系列活动开启,村民歌手以歌会友,八方游客看表演、赶大集。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全国四季村晚(秋季)示范展示点活动启动,音乐会、广场舞大赛、非遗演出排满国庆、中秋假期。各地村歌、村晚、村超、村BA等如火如荼,目前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超过47万个。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旅游发展,让农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2025湖北乡村创意生活季活动启动,推出了农产品展销、乡村美食品鉴、农耕文化体验等。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期间,各地将围绕观演赏剧、中秋团圆、文化体验等,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加强文旅与餐饮、住宿、零售、体育等方面联动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