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20岁女游客小林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党岭徒步时出现高反失温,后来被赶到的民警、政府工作人员等轮流背下山,随后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接受救治。
据小林父母透露的最新消息,女儿手术后尚未清醒,状况较稳定,但医生提醒,病情仍处变化阶段,不排除植物人风险。
其实,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2025年9月,四名中国游客(三口之家和一位朋友)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摇篮山国家公园进行日间徒步登山遭极端天气,由于没有携带相应的装备,如保暖衣物、食物、地图等,导致其中一名中国女性游客因失温而丧生。
2024年11月,一名驴友越过铁丝网在未开发的九峰山登山时坠崖,腿部摔断,因伤势过重在送医途中死亡。
2024年10月,四名大学生夜爬秦岭冰晶顶想次日早上看云海,在途中天气突变遇险,其中一对儿情侣因失温不幸遇难。
2024年6月,两名徒步爱好者在浙江台州未开放景点布袋山石人峡徒步时,在野外溪流处落水后失联,最终确认遇难。
2024年5月,江西萍乡97年女孩徒步“反穿”武功山时,夜间遭遇小范围极端天气,由于没有太多户外知识,保暖设备不是很充足,因失温不幸遇难。
看过《水浒传》的人,应该都知道武松和李逵的故事的。
徒步爱好者武松,不仅喝了十八碗透瓶香,还不顾店家提醒,无视猛虎已伤二三十人,执意在晚间穿行景阳冈。即便最后看到财神庙上贴的印信榜文,相信了有猛虎,但是,他仍大摇大摆地躺在大青石上睡觉。
换做别人,这叫找死,换做武二郎,这就叫艺高人胆大。还好武松面对的是体型较小的华南虎,话说,如果碰上的是成年东北虎,两者体型的巨大差异,即便是武松,也得给虎兄当下酒菜。
再说说李逵回乡接老母上梁山的故事。
李逵回到沂州沂水县董店东的老家时,日已平西。由于李逵的哥哥李达要去告发他这位梁山草寇弟弟,无奈,李逵只得背着母亲徒步往梁山赶。大路不敢走的李逵,背着母亲,趁着星明月朗,在夜间穿行沂岭。
然而,眼睛已经瞎了的李母,不知早晚,更不知身处何地,只觉得口渴难耐。粗枝大叶的李逵,更是没有一丁点的安全意识,把母亲独自放在岭上的大青石上,就去寻水。
结果,李母被老虎吃掉,李逵挺起朴刀月夜怒杀四虎。
强如武松、李逵这种猛男,在夜间徒步遇到突发状况时,可以凭借其强悍的个人实力提高容错率,渡过危险,但仍会付出代价。比如武松精疲力尽,手脚都软了,而李逵更是付出了亲人生命的代价。
长时间的城市生活,已经让现代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体力极限,也不清楚缺乏技术和经验在关键时刻是致命的,更是严重低估了自然环境的威力(如天气突变、地形复杂、失温、中暑、迷路等)。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精心修饰的美照和“说走就走”的浪漫叙事,却很少展示过程中的艰辛、痛苦和潜在危险。这给人们造成了“这件事很容易”的错觉,造成很多人会把徒步登山等同于“逛公园”,刷个小视频,看见别人很轻松,觉得自己也可以了,“小小武功山,拿下”。
穿着牛仔裤、板鞋,不带足够的食物、水和应急装备。不做功课,不了解路线难度、长度、天气状况,没有行程规划,也不掌握基本的野外技能。试想,倘若出现突发意外状况,他们该如何自处?把命交给旅行“搭子”还是徒步团的其他成员吗?
这种意外事故会大量消耗社会公共救援资源。救援行动往往成本高昂,且将救援人员置于危险之中。当救援成为常态,可能会让那些真正因不可抗力遇险的人得不到及时救助。
社会舆论在同情之余,对其进行适度的批评和反思是必要且合理的,这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户外安全观念。
成年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后果。追求探险精神值得鼓励,但 “勇敢”不等于“鲁莽”。真正的冒险家是那些通过充分的准备和训练,将风险降到最低的人,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大自然“足够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