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出行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假期前半程累计出行约12.43亿人次,日均突破3.1亿人次,旅游市场呈现火热态势。
然而与出行热度形成反差的是,多地酒店从业者反映经营冷清、客房空置率走高。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酒店行业正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1
新酒店加速入局,存量酒店承压明显
近年来,酒店行业扩张步伐持续加快。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开业酒店数量已达2.3万家,接近2023年全年开业总量的59%;新增客房约100万间。截至当前,国内酒店总量与客房供给量已分别达到2019年同期的109%和103%。
新开业酒店多为品牌连锁店,依托品牌效应、标准化服务体系及系统化营销能力,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消费者在选择时更倾向于认知度高的品牌,而设施老化、服务模式单一的老旧单体酒店及部分早期连锁酒店,则面临客源流失与竞争力下滑的双重压力。
2
游客偏好分化,传统目的地酒店受冲击
当前,以年轻群体为主的游客结构正推动旅游消费行为发生显著变化。越来越多人不再扎堆于传统热门景区,而是转向延边、景德镇、大同、汕头等新兴或小众目的地,追求个性化与沉浸式旅行体验。
这种目的地的分散化趋势,使得原本依赖景区流量的传统旅游城市核心区酒店面临客源被分流的局面。部分老牌酒店未能及时洞察并响应这一变化,导致在假期中也未能迎来预期中的入住高峰。尽管新兴旅游地的民宿与特色住宿迎来发展机遇,但当地接待能力与业态成熟度有限,难以完全承接激增的住宿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整体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3
电动车与露营兴起,重塑过夜场景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悄然改变民众的出行与住宿选择。越来越多年轻人,尤其是尚无子女的情侣或小团体,选择驾驶电动汽车出行,并配备全套露营设备,选择在郊野、营地过夜。
这种“自驾+露营”的模式兼具自由度、经济性与自然体验,随着相关装备日趋完善,已能较好地满足基本生活与休憩需求。甚至可以在实现外面洗热水澡!由此,部分原本属于经济型与中端酒店的客群转向露营等替代性住宿方式,对传统酒店业形成不可忽视的分流效应。
结语
适应新趋势,酒店业亟需结构性焕新
国庆假期出行数据虽创新高,酒店业却未能同步受益,反映出行业在供给结构、产品形态与客群匹配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面对市场环境的剧变,酒店从业者应加快转型步伐:对存量物业进行改造升级,提升硬件与服务质量;积极布局新兴旅游目的地,精准定位细分市场;响应自驾与露营潮流,开发“酒+景+行”融合套餐或配套服务,拓展收入来源。唯有主动适应消费新趋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