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红旗邂逅中秋明月,山东博物馆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将家国团圆的温情注入千年文物的肌理。10月1日至8日,山东博物馆每天延时开放到18:00,更打破“周一闭馆”惯例,以满满诚意迎接八方来客。人均游客每天2.4万多人次,8天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镇馆之宝前的驻足、鲁博学堂里的互动、文创区的打卡、VR体验的惊叹……共同勾勒出这个假期最动人的文化图景。
PART 01
多元展览矩阵:古今碰撞的文化盛宴
国庆假期,山东博物馆以“历史+艺术+红色+科技”四维展览矩阵迎接观众。
常设经典展览“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持续火爆,红陶兽形壶、蛋壳黑陶高柄杯、亚醜钺等镇馆之宝前挤满打卡观众。
游客游览“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图片描述
新设展览“时代华章——张登堂绘画艺术展”精选43件代表作,呈现艺术家五十年创作脉络中的家国情怀。
游客游览“时代华章——张登堂绘画艺术展”
红色主题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核心阵地,“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通过330余件/套文物,让家长与孩子共同聆听抗战故事。
游客游览“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
科技类展览更获年轻群体青睐,“福尔摩斯沉浸式主题展”推出NPC互动活动,贝克街小分队成员现场互动,跟着福尔摩斯的脚步穿梭于光影迷局,在解谜与推理中感受科技与叙事的奇妙融合。
三楼数智文化展厅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观众可身临其境漫游海底奇幻世界,穿越千年触摸敦煌壁画的脉络。
游客体验数智文化展厅
四楼“南北极探索中心”首次试运营,多元沉浸技术打造的极地盛宴带来震撼体验。
PART 02
研学活动:十大课程触摸文化根脉
“山河盛世共明月 双节寻礼颂华章”系列教育活动贯穿假期,10大主题课程每日两场连开。红色研学课程“大道之行”“礼赞山河”带领青少年回望革命历史,解读齐鲁英魂与抗战精神;“礼出东方”多语研学系列课程更细分维度——“衣冠载礼”解读明代服饰中的礼制精神,“石画说礼”透过汉画像石探寻汉代伦理,“陶匏赋礼”追溯陶器承载的礼仪萌芽,“五体传礼”以笔墨为媒、与礼序对话,“吉金藏礼”透过青铜器的形制、纹饰与铭文解读礼制变迁,“如玉蕴礼”从玉器温润中体悟君子之德。10月6日的“月满中秋”花灯制作活动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亲子家庭在动手实践中传承民俗。
据统计,假期8天累计开展研学活动16场,参与青少年超200余人,“文化+节日”的体验形式获家长广泛认可。节前启动的公益性藏品鉴定活动更惠及百余位藏友,12位专家现场传授鉴宝知识,践行文化惠民理念。
PART 03
公众服务:精细保障提升参观体验
专业讲解与“鲁博红”志愿服务形成合力。专职讲解员早晚两会复盘服务情况,及时调整讲解节奏与内容,确保信息传递的精准与生动,并针对不同年龄层观众优化讲解词,提升服务适配度。国庆期间,共为150余批、近2000位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讲解服务;咨询台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也成为收集观众反馈的重要窗口,实时梳理建议并反馈至相关部门,推动服务动态优化。
志愿者在服务站为游客解答
志愿者实行分布式岗位设置,在咨询台、安检口、电梯旁、展厅等关键点位提供引导服务,实时疏导客流;在“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等热门展厅进行定时讲解240场,服务惠及近5000余名观众。为观众深度解读文物内涵,有效缓解观展压力。同时,自助语音讲解器、AR导览设备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沉浸式参观体验,满足多元需求。
PART 04
新媒体传播:线上线下联动破圈
官方平台构建“预告-直播-回顾”传播闭环。节前发布预约指南、活动日历,利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带领观众云游展厅,实时互动解答观众假期参观疑问,假期推出“云游鲁博”系列短视频,在云端带领观众沉浸式漫游精彩展览,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温度。
联合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寻馆记》融媒体特别节目,以真实探访与深度叙事展现博物馆的当代价值。
国庆假期,山东博物馆官方政务微博每日发布多条假期动态、展览推荐、参观攻略。自带喜感的镇馆之宝商代文物亚醜钺登上2025中秋诗会,凭借“丑萌”表情包脸圈粉无数。
国庆游博物馆,来山海开出“花”活动,参加人次达900多次,观众在博物馆中探索文明印记,欢度国庆佳节。
“数字文物全民守护行动”在国庆假期持续开展,通过拍照打卡、上传文物影像等方式,观众成为文物的互联网守护者,共同编织起文物传播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