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刷到年轻人晒露营照片,有人说贴近自然超治愈,有人说性价比绝了,每次看到我都忍不住想起去年厦门那趟旅行。
我当初计划去厦门时,手机里存的全是环岛路海景酒店链接,落地窗、阳台吊椅,推窗就能看见海,每晚800到1200元,咬咬牙好像能承担。
可临订房时点开手机银行,刚交完房租的账户只剩三千余元,还得留着买往返车票、付每日餐饮费,犹豫半天还是关了酒店页面,点开了露营装备租赁。
现在回头想,当时真有点自欺欺人。
我没查正规海滩野地的配套,没问帐篷材质,只盯着60元/天的低价算,双人帐篷加防潮垫、薄睡袋,一周才420元,刚好省出两张鼓浪屿门票。
还安慰自己露营更有烟火气,其实心里清楚,要是余额够,谁会放着干爽的酒店不住,去凑野地的热闹?
真到了地方,才知道免费野地和低价装备藏着多少坑。
抵达那天是周六下午,海风裹着咸湿潮气,我和朋友蹲在草地上拆帐篷,说明书上写三步搭建,实际折腾了半小时,帐篷杆总对不上卡扣,好不容易撑起来,一阵风就塌了半边,朋友的手还被金属杆夹出红印。
旁边那户带孩子的家庭,正稳稳砸着地钉、铺充气床垫,爸爸支的遮阳棚在风里纹丝不动,对比之下,我们这套平台最便宜的装备,确实像捡来的,防潮垫薄得能摸到草地,睡袋摸起来还带着潮气。
那天晚上的饭,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委屈。
天擦黑想煮热水泡面,卡式炉的火苗被海风吹得晃来晃去,试了三次都没烧开,最后只能啃凉面包、喝便利店的冰可乐。
抬头看远处的海景酒店,落地窗里有人围坐吃饭,有人在阳台喝咖啡拍日落,朋友刷到同事住的海景房动态,叹口气说人家早上能在阳台看日出,咱们明天得五点起抢位置,还不一定看清。
我捏着皱巴巴的面包袋没说话,以前旅行从不会委屈自己吃凉的,住酒店必找老字号餐厅,这次为了省住宿,连顿热饭都成了奢望。
夜里的遭遇更崩溃。帐篷里没空调,潮气裹在狭小空间里,躺在防潮垫上像贴了张湿毛巾;蚊子绕着耳边嗡嗡转,我一晚上被叮了七个包;
凌晨一点多下起小雨,雨水顺着没拉严的雨棚渗进来,滴在背包上,我只能爬起来用塑料袋裹紧衣服和充电器,蹲在角落等雨停。
那一刻突然想通,这根本不是穷游的浪漫,就是被迫接受劣质体验,要是能选,谁会愿意在旅行时连睡个安稳觉都成问题?
第二天去鼓浪屿,朋友想买杯25元的网红奶茶,我犹豫半天说买矿泉水吧,省点钱。
其实我也渴,就是心里总想着已经省了住宿,别乱花钱,可这份精打细算,把旅行的快乐全打了折。
以前住酒店时,看到沙茶面、土笋冻会毫不犹豫买,看到好看的贝壳纪念品也会带回去,这次连杯奶茶都要斟酌,总觉得多花一分,都是对省钱住帐篷的辜负。
离开那天拆帐篷,保洁阿姨看着我们手里的凉面包包装袋问,住得舒服吗?好多年轻人说体验生活,我看你们天天啃凉的、被蚊子咬,怪遭罪的。
我笑着说还行,心里却被戳中了,我一直不愿承认,所谓体验自然,不过是没钱住酒店的借口。
现在再规划旅行,我会先算最低舒适线,哪怕选便宜的民宿,也要有独立卫浴、干净的床;哪怕预算有限,也要留出口碑餐厅的费用。
因为我终于明白,消费降级从来不是省钱技巧,而是当资源撑不起期待时,被迫放弃品质的无奈。
省下来的420元,换走的是安稳的睡眠、热乎的饭菜,还有鼓浪屿上本该轻松的心情,这些亏掉的时光,比钱珍贵多了。
其实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而是让自己在有限的时光里真正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