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地上演现实版“偷菜”,游客在国道旁扎堆捡土豆,官方:随便捡!
国庆刚过,原本以为内蒙这边儿该消停了。
谁能想到的是,就在10月4号前后这几天,多伦县的304国道,突然就“堵”上了。
说堵,其实也不确切。
车没堵死,就是路边齐刷刷停了一长串,那场面,不知道的还以为出了啥大事儿呢?
我那天正好开车路过西干沟那段。
好家伙,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咋了。
远远看过去,国道一侧的应急车道上,乌泱泱地停满了车,我粗略数了下,少说也有个约50辆车。
再往路边的地里一瞅,更热闹。
地里全是人,大人小孩都有,一个个都埋头苦干呢。
干啥呢。
刨坑。
不对,是捡东西。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是不是谁家地里东西被抢了。
我们这儿民风淳朴,可没见过这阵仗啊。
我赶紧把车也往边上一停,凑过去看个究竟。
走近了才发现,这些车,很多悬挂的是京津冀地区的牌照,一看就是外地来的游客。
车上下来的人,装备还挺齐全,有的拎着布袋子,有的拿着小塑料桶,还有的干脆就两手空空,准备就地取材。
地里面,乌泱泱的,起码得有数十人,全都在那儿刨土豆呢。
对,你没听错,就是刨土豆。
当时我就纳闷了,这光天化日的,偷菜偷到国道边上了。
胆子也忒大了吧。
可再一看,这些人脸上洋溢的不是偷摸的紧张,而是一种特别纯粹的,挖到宝的快乐。
小孩子们在田埂上追跑打闹,抓起一把土坷垃互相扔。
大人们呢,一边刨一边聊天,笑声此起彼伏,跟赶集似的。
这气氛,不对劲啊。
我拉住一个旁边看热闹的老乡,递了根烟:“嘛呢这是,咋回事儿啊?”
老乡吸了口烟,乐了:“嘛事儿没有,捡土豆呢,农民不要的,让他们捡呗。”
原来是这样。
我这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就落地了。
我得给各位看官解释一下我们这儿的农业模式。
现在都啥年代了,早就是大型机械化收割了。
那大机器开过去,哗啦啦的,土豆就都收上来了。
但是机器这玩意儿吧,它认死理。
它只会把那些尺寸达标、品相好的大土豆给收走,因为那样的才能卖上价。
那剩下的呢,就是那些长得歪瓜裂枣的,或者个头太小的“小土豆”,机器就给漏过去了,直接埋在翻起来的土里头。
还有一些呢,是收割的时候不小心从机器上掉下来的。
这些土豆,对于我们这儿的农民来说,就是“废品”。
你要是再雇人去地里一点点把它们捡回来吧,那人工费可能比土豆本身卖的钱都贵,划不来。
所以,每年秋收过后,这地里头啊,都会留下不少这种“漏网之鱼”。
搁在以前,这些土豆最后的命运,也就是烂在地里,当下一季的肥料了。
你说浪费不浪费。
所以啊,当这些开着京津冀牌照的游客,把车停在路边,跑进地里问农民:“老乡,你这土豆我们能捡点不?”
我们这儿的老乡,那叫一个实在,大手一挥:“捡吧捡吧,反正也是不要的,你们喜欢就多拿点!”
这一下,游客们可就炸开锅了。
免费的。
纯天然的。
还能亲身体验一把“收获”的乐趣。
这好事儿上哪儿找去。
一传十,十传百,国道边的这片土豆地,就成了网红打卡点了。
我站那儿看了一会儿,真心觉得这画面特别有意思。
一个大哥,西装革履的,一看就是刚从哪个会议室里出来的。
他把皮鞋放车里,光着脚就下地了,两个裤腿卷得老高,不一会儿就刨了小半桶,脸上那笑,比签了几百万合同都灿烂。
还有一家子,爸爸妈妈带着个七八岁的闺女。
小姑娘一开始还嫌土脏,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自己用小手刨出来一个圆滚滚的土豆,激动得尖叫,举着跟她妈炫耀。
她妈赶紧拿手机给她拍照,说要发朋友圈。
这哪是捡土豆啊。
这捡的是快乐,是体验,是久居城市樊笼里的人们,对田野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回归。
我这个本地人,看着都觉得眼眶有点热。
真的。
你想想看,这些来自京津冀大城市的朋友们,平时过的是什么生活。
每天挤地铁,赶早高峰,坐在格子间里对着电脑,处理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
他们吃的蔬菜水果,都是超市里包装精美、价格不菲的“商品”。
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土豆是怎么从地里长出来的。
现在,他们有机会亲手从泥土里,刨出自己的“战利品”。
虽然这些土豆可能卖不了几个钱,但在他们心里,这份收获的喜悦是无价的。
这不仅仅是带回了一点“土特产”,更是带回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份淳朴的感动。
后来这事儿在网上传开了,有的人就开始瞎操心。
说这么多人这么多车停在国道边,多危险啊,影响交通不。
还有人阴阳怪气,说这是不是变相的哄抢,贪小便宜。
对于这些声音,我真想说,您真是多虑了。
我们多伦是地广人稀,这304国道西干沟路段,路面那叫一个宽阔。
双向四车道,再加上两边的应急车道,别说停50辆车了,再来点也富余。
人家游客停车都很有秩序,全都停在应急车道里,根本没有影响正常车辆的通行。
这一点,后来我们多伦县西干沟乡政府也出来回应了,官方都说了,没影响交通。
至于“哄抢”这个词,就更扯了。
官方也确认了,这些土豆确实是农民秋收后遗留的,因为尺寸不达标而废弃的。
游客们的捡拾行为,都是经过了农民同意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哄抢。
人家农民都巴不得你多捡点呢,帮着清理土地了,省得烂在地里还得费事儿处理。
所以啊,这是一场皆大欢喜的盛宴。
农民处理了“废品”,游客得到了快乐和实惠,还避免了粮食的浪费,一举三得,多好啊。
作为视频的发布者,我当时拍下这个场景,纯粹是觉得好玩,觉得壮观。
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在我们内蒙古的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这么简单,这么纯粹。
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没有那么多防备和猜忌。
你想体验农村生活,好啊,我们欢迎。
你看上了我地里不要的东西,行啊,你拿走。
就是这么简单。
这件事,其实也折射出了城乡之间的一种奇妙互动。
城里人向往乡村的自然与淳朴,而乡村也因为城里人的到来,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文旅融合”嘛。
谁说旅游就非得是去那些人造的景区,看那些千篇一律的风景。
像这样,偶遇一片丰收后的土地,在农民的允许下,亲手挖一点即将被浪费的粮食,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度游,一种更接地气的旅行体验。
它满足了人们“回归田园”的心理需求,又具有实际的意义。
我敢说,那些带着一小袋土豆满载而归的游客,他们吃下每一个土豆的时候,心里都会想起在多伦这片蓝天下的午后,想起泥土的芬芳,和当地老乡那张憨厚的笑脸。
这份记忆,比买多少纪念品都珍贵。
所以,别再用那些狭隘的眼光去揣度这件事了。
这不是什么“国民素质”的照妖镜。
这恰恰是一幅和谐、生动、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美好画卷。
原来,快乐可以很简单。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可以很简单。
希望明年秋天,你们也能来我们多伦,说不定也能在国道旁,邂逅一场属于你的,免费的土豆盛宴。
上一篇:文旅融合赋能假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