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的桂林,山水之间涌动着抗战文旅热潮。在七星岩洞、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循着央视热播剧《阵地》取景地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部聚焦桂林抗战历史的电视剧,如同一把精准的“文化钥匙”,解锁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厚重记忆,优质文化IP为桂林文旅焕新、塑造城市新名片注入了强劲动能。
游客在七星岩体验书写抗战标语。记者 黄海健 摄
一剧引爆一城,抗战文旅热度攀升
10月2日,在独秀峰王城景区国学堂内,垂落的红幕布如朝霞般铺满空间,数百把红布木椅整齐排列,舞台中央“西南第一届戏剧展演开幕仪式”的横幅笔力苍劲,瞬间将人拉回烽火岁月。
“这场景和剧中一模一样,仿佛能看到文艺先驱们就站在这里。”专程从广州前来打卡的中山大学研三学生李绍康感慨,国学堂内1:1还原的拍摄场景极具代入感,让他对革命先辈的抗战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阵地》的热播带动了相关地标的热度。“国庆中秋假期游客接待量达2.82万人次。”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馆长时建红介绍,尽管剧组未在实地取景,但剧中场景均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随着剧集热播,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
在七星岩洞内,身着蓝色长衫的“教师”何忠善手持泛黄书本,带领20余名游客齐声高唱《岩洞教育歌》,熟悉的旋律将抗战时期的教育场景生动再现。何忠善告诉记者,每场演出都有数十位游客参与其中,看到游客们沉浸演绎的神情,他愈发感受到传承历史记忆的责任之重。
位于秀峰区解放西路15号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红墙沉稳,青瓦古朴,色调庄重而和谐。虽时值午后,但前来参观打卡的游客仍络绎不绝,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定格这座承载着抗战记忆的文化地标。
为更精准还原《阵地》拍摄场景,各文化地标运营方下足功夫。“从舞台横幅字体到座椅样式,力求让游客沉浸式触摸历史。”桂林升辉旅游景区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滕方慧敏介绍,团队耗时半个月,逐一对标剧中细节布置场景。这种精心还原收到了明显成效,国庆中秋假期,景区游客量较去年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文化认同是旅游消费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认为,《阵地》的成功在于将优质影视内容与地方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激发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实地探访的欲望,使桂林丰富的抗战资源找到了“活化”的当代载体,为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从资源到IP,桂林抗战文化的活化之路
桂林的抗战文化底蕴,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1944年,西南第一届戏剧展演在这里举行,30多个文艺团体、上千名戏剧工作者齐聚桂林,上演了持续3个多月的文化抗战壮举。欧阳予倩、田汉等文艺先驱以笔为枪,在战火中守护着中国文化的精神阵地,为这座城市烙下深刻的抗战记忆。
如何将厚重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有影响力的城市IP?
近年来,桂林市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连续三年举办桂林艺术节,传承弘扬西南剧展精神;精心修葺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展演《龙隐居》等优秀剧目,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建成飞虎队遗址公园,搭建国际民间友好交往桥梁;选送优秀剧目进京演出,扩大桂林抗战文化影响力……一系列举措推动桂林抗战文化资源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传播”转变,让历史“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
“沉浸式体验是连接历史与当代的关键纽带。”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景成指出,当代游客追求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深度的参与感与情感共鸣。桂林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通过情景演出、场景还原、互动体验等形式,将原本静态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动态体验,让厚重的文化真正“触手可及”——这正是桂林抗战文化IP“活起来”的关键所在。
在七星景区,游客既能观看“岩洞教育”情景演出,还能换上特制民国服饰、亲手书写抗战标语,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以笔为枪”的深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通过文物陈列、历史影像、场景复原等,让观众自然沉浸于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往事;王城景区针对亲子游客群体创新推出主题套票,孩子们手持打卡地图穿梭于各景点之间,集齐印章后可兑换精美茶点,让抗战文化在寓教于游中浸润人心。
“《阵地》弘扬的是桂林抗战文化精神,而我们借助《阵地》应该塑造的是新时代的桂林城市精神。”全国人大代表、桂林图书馆副研究员罗天认为,让历史照进现实,将城市文化IP浸润进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为每一位居民和游客所熟知并津津乐道,共同书写“人与城市的故事”。
借势焕新,城市IP持续释放魅力
《阵地》引发的文旅热潮,带来诸多启示:城市该如何把握影视传播机遇,实现短期流量向长期“留量”转化,让抗战文化IP持续释放魅力?
“优质服务是文旅IP的‘软实力’,更能强化游客情感记忆。”七星景区管理处副总经理张家华介绍,景区不仅走访多家古玩店,搜集民国煤油灯、报警器等老物件还原历史场景,还开展“微笑传递温暖,服务叩响心扉”服务提升培训,系统优化游客服务,让游客在细节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王城景区通过组织全员服务培训、实战演练,优化入园引导、加强设施维护、增设临时购票窗口等举措,全面提升服务品质。桂林市开放了全市1.7万个免费停车位,只为游客能有更好的旅行体验。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跟着《阵地》游桂林的旅游攻略,为游客提供地标周边打卡、美食、City Walk推荐的一站式服务。
“《阵地》的热播为桂林带来了关注度,但要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需要构建完整的IP产业链和体验体系。”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谢卓华建议,桂林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发《阵地》等抗战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串联分散地标,同时拓展《阵地》周边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剧本杀等项目,让游客能够“把IP带回家”;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话题讨论、短视频传播等新方式提升IP的曝光度和话题度,形成“体验─消费─传播”的良性循环。
多位专家提到,AI赋能为城市IP的传播和体验提供了广阔空间,可利用VR、AR技术打造数字化历史场景,让游客通过智能设备“亲历”抗战岁月;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互动等新媒体手段,创新IP传播方式,挖掘IP价值潜力,扩大桂林抗战文化影响力。
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陆波表示,桂林将进一步借《阵地》热播契机,多维度激活城市IP,包括深化文旅融合,开发“跟着《阵地》打卡桂林”红色路线,复现广西省立艺术馆“西南剧展”场景,结合沉浸式戏剧展演、岩洞教育体验,打造“可触摸的历史”;持续文化深挖,联动文艺界研讨艾青诗歌、《救亡日报》等抗战文化符号,强化“笔墨烽火”城市标签;推动流量转化,乘好“AI+文旅”的东风,推出主题文创、研学课程,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剧中经典片段,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实现历史资源与当代审美的双向赋能。
报纸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