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几年前,很多人心里对五星级酒店有一种天然的仰望。
那时候打开电视剧,豪门总是出现在闪着水晶吊灯的大厅里,金碧辉煌,服务员穿着西装笑容满面。
能在这样的酒店吃顿饭、住一晚,仿佛就等于过上了精致的生活。
可如今再看,一幕幕让人唏嘘。
北京的长城饭店关了,曾经年轻人趋之若鹜的瑜舍停业了,连上海宝格丽这种顶级奢华酒店也走上了拍卖台。
曾经高不可攀的象征,如今变成了开发商手里甩不掉的负担。
那些一度辉煌的五星级酒店,为什么会沦落到被打包甩卖、甚至无人接盘的地步?
答案其实不复杂,社会变了,消费观变了,资本逻辑也变了。
01
五星级酒店在中国的起点,是一种展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白天鹅宾馆亮相时,全国人都为之震动。
那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五星级酒店,能在这里吃饭或住一晚,不仅仅是享受,更是身份的象征。
它的存在告诉世界,中国也能有这样的现代化设施。
随后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化进程提速,五星级酒店成了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
各大开发商在拿地时,总要配套一家国际酒店,希尔顿、万豪、洲际、威斯汀相继进驻北京、上海、深圳。
那个年代,能在五星级酒店喝咖啡、开会,足以成为精英圈层的社交谈资。
但繁荣的背后埋下了隐患,酒店数量增长过快,远超市场需求。
二十年前,全国的五星级酒店不足一百家,到2017年已经翻到八百多家。
很多二三线城市明明旅游客流有限,却照样建起豪华酒店,只因为开发商要配齐。
看上去热闹非凡,实际上是“虚胖”。
02
真正让五星级酒店失宠的,是年轻人的选择。
今天的消费者,已经不愿再为过度包装的“豪华”买单。
Z世代的旅行逻辑很简单,房间要干净,WiFi要快,床要舒服,最好还能有点特色,方便发朋友圈。
相比动辄上千元一晚的老牌五星,他们更喜欢亚朵、CitiGO,甚至是有故事的民宿。
社交媒体上的吐槽也越来越多,五星级酒店的设施老化严重,空调温度不可调,浴室还是二十年前的设计,服务员机械化的笑容,远不如新兴酒店灵活和贴心。
年轻人要的是体验,而不是摆设,五星级酒店拼命营造的尊贵感,在他们眼里就是过时的套路。
更关键的是,消费观彻底转变。
上一代人住五星级酒店是为了证明自己,如今年轻人宁可把钱花在演唱会门票、潜水课程、滑雪装备上,也不愿意在一张床上一掷千金。
他们要的不是“豪华”,而是“性价比”和“独特感”。
五星级酒店没能跟上这股潮流,自然被边缘化。
03
资本层面的逻辑同样冷酷。
很多五星级酒店压根不是为了盈利建的,而是房地产配套的产物。
在房地产黄金年代,开发商拿地时被要求配套高星酒店,用来撑起区域价值。
酒店本身即使亏钱也无所谓,因为卖楼盘已经把钱赚回来了。
可如今房地产退潮,开发商自己都捉襟见肘,再也养不起这些“吞金兽”。
高端酒店的人力、能源、维护成本动辄几千万上亿,一旦客流不足,立刻就是巨额亏损。
北京瑜舍的东家太古地产财报就显示,酒店板块常年亏损,少则三亿,多则五亿。
撑不下去,关门改商场,是唯一的出路。
更讽刺的是,拍卖市场上的情况同样惨淡,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标价,根本没人愿意接盘。
北京索菲特开价28亿,佛山希尔顿15亿,重庆悦榕庄5亿,全都流拍。
哪怕打包甩卖,也难找到愿意接手的大买家,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种老模式的五星级酒店,未来不再是资产,而是负担。
04
那五星级酒店就真的没有未来了吗?未必。
一些本土品牌正在用新的方式切入高端市场。
比如亚朵,不靠金碧辉煌取胜,而是营造场景感,读书角、香氛、定制枕头,甚至还把枕头单独卖成爆款。
华住集团也在升级布局,试图在经济型、中端和高端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高端酒店必须放下面子工程,回到用户思维。
今天的年轻人要的高端,不是大堂有多豪华,而是服务有多贴心,不是房间金碧辉煌,而是能否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机器人送餐、智能调温、特色主题房,这些才是能打动人的细节。
市场不会拒绝高端,但会淘汰虚假的高端。
那些固守老套路的酒店,会继续被拍卖、被关停。
那些敢于创新、真正理解消费者的品牌,才可能在下一轮洗牌中活下来。
05
五星级酒店的集体落幕,既是行业的无奈,也是社会的必然。
它们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如今却成了资本退潮后的牺牲品。
时代已经变了,年轻人不再需要通过豪华酒店证明身份,资本也不再愿意为面子工程埋单。
真正能留下来的,不是“五星级”的牌子,而是能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体验。
所以,五星级酒店的衰落,不是一个行业的终结,而是一次观念的更新。
新的时代,奢华不再靠水晶吊灯定义,而是靠能否让人住得舒心、记得独特。
谁能跟上这股变化,谁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