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一张照片曾在网络上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和心碎。
照片中,一位金发女子蹲在地上,手里拿着矿泉水,正喂一名年仅三四岁的非洲小男孩喝水。小男孩瘦得只剩下皮包骨,身上没有衣服,满是灰尘与污垢,腹部因营养不良而肿胀,干裂的嘴唇拼命地吞咽着清水。
后来媒体报道,这名孩子来自尼日利亚,被家人遗弃。而在当地,像他一样被抛弃的儿童不计其数,很多甚至死在街头。照片中的女子名叫罗雯(Levine),她是“非洲儿童救助教育和发展基金”的创办人。早在几年前,她和尼日利亚籍的丈夫大卫便成立了这个慈善机构,专门帮助这些无助的孩子。她说:“这样的场景,我已经看过太多次了。”
尼日利亚是非洲东南部的一个国家,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经济极度贫困。人均GDP仅约两千美元,全国近乎全部收入依赖石油和矿产。医疗和社会保障更是薄弱,每万人只有3名医生,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更糟糕的是,当地盛行迷信,一些牧师和庸医常常把不幸和疾病归咎到孩子身上,将他们指认为“巫童”,借此收取“驱魔”费用。这成为一种残酷却有利可图的经济链条。
被贴上“邪童”标签的孩子,往往会被遗弃,甚至遭受殴打、折磨或直接被杀害。有的孩子被倒进汽油灼伤眼耳,有的被钉子钉进头部,还有的被活埋。这些骇人听闻的场景,就在当今社会真实发生。令人痛心的是,当地人却对此习以为常,父母、亲戚、甚至警察都选择漠视。
罗雯遇见的这个小男孩正是如此:不到三岁,没有名字,被遗弃了大半年。他靠着垃圾堆里的残羹剩饭和污水勉强活命,身体已经严重受损,寄生虫、感染、溃烂随处可见,生命随时可能终结。若不是罗雯冒着压力将他抱进医院,他或许早已命丧街头。
经过救治,小男孩情况有所好转。罗雯为他取了一个新的名字——“霍普”(Hope),意为“希望”。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罗雯夫妇不仅收养了霍普,还发起募捐。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数百万美元的善款帮助孩子们获得了治疗。几个月后,霍普的身体逐渐恢复,胃病痊愈,皮肤变得健康,他终于能像普通孩子一样笑着玩耍。
霍普的故事,也让罗雯的慈善机构得到了更多支持。她坚信,“知识才是打破迷信的关键”,因此机构的目标不仅是救助,还要确保孩子们能接受教育。
2016年底,罗雯一家被阿布贾英文杂志评为“全球最鼓舞人心的百大人物”榜首,超越了奥巴马、好莱坞明星、甚至教皇。霍普的获救,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也推动了罗雯慈善事业的发展。
如今八年过去,霍普已经长大,身体健康,活力四射。他上学了,还加入了足球社团,和养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们在操场上奔跑嬉笑。幸福的家庭合影,记录下了一个奇迹的延续。
罗雯和丈夫目前抚养着三十五个被遗弃的孩子,其中只有一个是他们的亲生骨肉。她常在社交平台上说:“被亲人抛弃,可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经历。”而她要做的,就是给这些孩子重新一个家。
从一个奄奄一息的流浪儿,到如今充满希望的少年,霍普的经历向世界证明:善意可以改变命运。一句“希望”,不仅救了一个孩子,也点亮了无数人的心。
罗雯为她的福利院取名“希望之地”,她的教育理念是“每个孩子都该健康成长”。正如那句古语所言:“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善良,让绝望之地开出了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