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重庆“好戏”不断上演。
40亿流量现象级IP舞剧《杜甫》 ,以舞蹈诠释了“诗圣”的精神世界,也折射出重庆舞台艺术的创新与深度。
而作为全国唯一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演活动的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 ,巡演足迹跨越全国14个省区市,收获了无数观众的热烈追捧与如潮好评。
近日,重庆舞台艺术又喜讯频传。《杜甫》《天下大足》《尘埃落定》《谁在敲门》《惊鸿》五部作品成功入围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提名名单。这是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堪称中国舞台艺术的“奥斯卡”。
细数近年,从川剧《江姐》到话剧《天坑问道》,从舞剧《绝对考验》到电视剧《伟大的转折》,重庆文艺创作呈现出“井喷”之势,一批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市场热度的精品力作持续“出渝”,走向全国。
重庆的“好戏”,何以频频“破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深挖文化,打造个性“重庆IP”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一方文化。重庆这座城,本身就是一座文艺创作的“富矿”。
重庆的创作者们没有辜负这片土地的馈赠。他们俯下身去,深耕本土,将地域特色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
《天下大足》便是典型。服装造型上融入了绳编、草编等概念,既符合宋代服饰风格,也体现了重庆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舞台设计上,左右高悬两块被风化的崖壁造像,中间以一面巨大的镜子拓展视觉空间,展现出独特的山城地貌。创作者还巧妙融入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元素,让观众在听觉上也能感受到巴渝风情。
话剧《谁在敲门》则根植于重庆乡村的土壤。它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得主罗伟章的同名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起伏,折射出在时代巨轮下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与纠结。那一声声沉重的“敲门”,敲的是角色的心门,也是观众对自身与时代关系的思考之门。
近年来,重庆舞台艺术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本土IP”:舞剧《杜甫》融合了重庆人对山水、对历史的独特理解;舞剧《绝对考验》以红岩精神为底色,创新融入现代舞与影像技术;川剧《江姐》多次进京演出,成为戏曲改革的典范之作……
这些作品的成功表明:越是地方的,越有可能成为全国的。一批批带着“渝”字印记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重庆的故事与声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匠心打磨,铸就舞台“重庆品质”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一台好戏”?以《归来红菱艳》和《谁在敲门》为例,我们或许能从这两部作品中找到一个生动的观察样本。
《谁在敲门》的导演曾坦言,为了将这部数十万字的小说浓缩于方寸舞台,主创团队对剧本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打磨,一字一句地推敲,一帧一幕地构思。最终舞台呈现极简却充满力量,依靠演员精湛的表演和精准的舞台调度,营造出巨大的情感张力和思想空间。
《归来红菱艳》则挑战了芭蕾艺术的极限。演员们不仅要完成高难度的芭蕾技巧,更要跳出中国故事的神韵。为此,她们深入三峡库区采风,体验生活,将巴渝女性的坚韧与革命者的赤诚融入每一个眼神、每一次跳跃。这种“工匠精神”,确保了作品经得起专业的审视和市场的检验。
此次重庆五大剧目入围文华奖,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从2016年《杜甫》首演,到2025年《天下大足》全国巡演,重庆舞台艺术经历了一个持续探索和创作的过程。
重庆的文艺实践再次证明: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叫好叫座,塑造艺术“重庆韵味”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叫好,还要叫座。它的终极使命,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接受人民的检阅,去参与时代的对话。
重庆文艺的接连“出圈”,正是一条立足本土、创作精品、主动出击、开拓市场的实践路径。
一方面,重庆积极搭建“走出去”的桥梁。主动参与全国性文化展演、艺术节,与京、沪、浙等文化重镇建立合作机制,为渝产精品提供高起点、高能级的亮相平台。《归来红菱艳》和《谁在敲门》的京浙之行,正是这种主动战略的成果。
另一方面,重庆更注重遵循市场规律,用“好作品”自己敲门。如今的观众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简单的“说教”或“炫技”已难以打动人心。唯有那些能提供深刻思想启迪、独特审美体验和真挚情感共鸣的作品,才能赢得市场青睐。
不止在国内赢得广泛共鸣,重庆的舞台艺术精品更扬帆出海,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川剧《江姐》、歌剧《尘埃落定》等10部传递重庆人文气质的精品剧目海内外巡演123场,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亮相北欧规模最大的奥胡斯艺术节,舞剧《杜甫》全国巡演突破200场。
重庆“好戏”市场的积极反馈,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形成了“创作—市场—再创作”的良性循环,激励着文艺工作者们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文化信使,不仅传递着独特的重庆韵味,更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成为“雄奇山水,新韵重庆”的最好注脚。
上一篇:郑州方特就“跳楼机”运行异常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