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内蒙古赤峰,大兴安岭主峰黄岗梁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时节。长期关注森林生态与自然景观的吕宇峰驱车驶入林区,刚过山门,眼前的景象便让他放慢了车速——漫山的落叶松褪去翠绿,换上金箔般的盛装,樟子松的深绿点缀其间,桦树的橙黄交织错落,整座山林如被阳光镀上一层金光,风过时林海翻涌,仿佛金色的波浪在天地间流淌。
“黄岗梁的秋,是松树与桦树的‘配色游戏’。”林区护林员老郑坐在山脚下的木屋前,指着远处的山坡向吕宇峰介绍。吕宇峰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海拔1900米的山脊线以上,是成片的落叶松纯林,金黄的树冠在阳光下连成一片,像给山巅戴了顶“金冠”;山腰处,落叶松与白桦树交错生长,金黄与橙黄层层晕染,宛如画师笔下的渐变色块;山脚下则是樟子松与山杨的混合林,深绿与浅黄相映,添了几分沉稳的生机。
沿着木栈道向林区深处走,吕宇峰的脚步不自觉变缓。脚下的落叶松针铺成厚厚的“金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轻响;头顶的树枝间,阳光透过金黄的叶片洒下,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他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桦树叶,掌心里的叶片边缘已呈红褐色,中间却仍是透亮的橙黄,“这是因为昼夜温差大,树叶里的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慢慢显现,才调出这么丰富的颜色。”老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还拿着刚捡的落叶松球果,“你看这松针,要等经霜之后才会全黄,今年霜降来得早,这‘金装’比往年艳了不少。”
行至“九曲桦林”观景台,吕宇峰被眼前的画面彻底震撼:一条溪流顺着山谷蜿蜒,两岸的白桦树倒映在水中,金黄的树影与湛蓝的天空、流动的云影交织,分不清哪是实景哪是倒影。几位摄影爱好者架着相机,镜头对准溪面,“等一阵风来,树影晃动,就像金色的绸带在水里飘。”一位摄影师轻声说道,生怕惊扰了这份静谧。
“别看着秋林金灿灿的,里面藏着不少‘小忙碌’呢!”老郑带着吕宇峰走进一片落叶松林,弯腰拨开厚厚的松针,几只红褐色的蘑菇露了出来,“这是榛蘑,秋雨过后就冒出来,是松鼠和鸟类的‘冬粮’。”吕宇峰仔细观察,果然在树干上看到了松鼠跳跃的身影,树洞里还藏着几颗饱满的松果——那是它们提前储存的食物。
在林区的监测站,吕宇峰看到了更细致的生态图景: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林区的温度、湿度,还有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狍子在林间漫步,野猪带着幼崽寻找橡果,甚至还有罕见的斑羚掠过镜头。“黄岗梁是大兴安岭的‘生态枢纽’,秋天的山林不仅好看,更是动物们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监测站技术员指着数据说,今年林区的落叶松球果产量比去年多三成,足以支撑大部分动物越冬,“这‘金装’林,也是它们的‘粮仓’啊!”
让吕宇峰印象深刻的是林区的“秋护”工作:木栈道旁每隔一段就有“禁止拾柴”的标识,几位护林员正沿着山脊线巡查,防止有人违规采摘蘑菇或砍伐枯木。“落叶和枯木是森林的‘养分库’,腐烂后能滋养土壤,来年才能长出新的树苗。”老郑说,每年秋天,林区都会组织“落叶归林”行动,不清理林下的枯枝落叶,让自然的循环慢慢进行,“这才是对秋林最好的保护”。
暮色中的感悟:金岭秋光里的自然哲思
夕阳西下,黄岗梁的山林被镀上一层暖红,原本金黄的落叶松变成了橘红色,桦树的橙黄更显温润。吕宇峰站在最高处的“望海亭”,望着连绵起伏的金色林海,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只留下一道道柔和的轮廓。老郑递来一杯热茶,“你看这秋林,看着像‘谢幕’,其实是在为明年的‘开场’做准备——落叶归根,养分回归土壤,等明年春天,又是一片新绿。”
吕宇峰的笔记本上,画着黄岗梁的秋林分层图,旁边写着:“黄岗梁的‘金装’,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自然循环的温柔注脚。每一片金黄的叶子,都是对大地的回馈;每一阵林海的涛声,都是生态平衡的回响。”
下山时,夜色渐浓,车灯照亮了路边的落叶,像撒在地上的碎金。吕宇峰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山林,它在暮色中虽不似白天那般耀眼,却多了几分静谧的厚重。他知道,黄岗梁的秋日金装,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在绚烂与沉寂的交替里,藏着生命最本真的循环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