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记录一段独特的旅程。所有观察仅代表个人体验,这个国家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从丹东开往平壤的绿皮火车缓缓启动,仿佛开启了一扇时空之门。车窗外的景象逐渐从熟悉的高楼大厦变成了稻田、村庄和穿着朴素却整齐的行人。我的朝鲜之旅,就在这种奇特的氛围中开始了。
“各位游客,进入朝鲜后,手机将没有信号。请大家遵守我们的规定,不要拍摄军事设施、未经允许不要拍摄军人,也不要擅自脱离团队活动。”我们的朝鲜导游金同志用流利的中文宣布着注意事项。她二十多岁,穿着合身的套装,笑容得体,但眼神里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每个朝鲜旅游团都配备两名导游,一位主要负责讲解,另一位则更多是“陪同”和“协调”。后来我意识到,这种安排确保了游客始终在“视线范围内”。火车上的6小时旅程,成了我观察的第一个窗口。窗外闪过的村庄,房屋样式统一,墙上时常能看到标语和领袖画像。田野里的人们集体劳作,一种强烈的秩序感扑面而来。
入境章的问题,是很多旅行者关心的。如果你坐飞机抵达平壤,护照上会留下朝鲜的签证页和入境章。但若你像我一样选择火车从丹东入境,巧妙之处在于:朝鲜的出入境章会盖在一张单独的纸上,离开时收回,这样你的护照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个小细节,似乎也隐喻着这次旅行的“特殊性质”——一段被严格限定范围和时间的体验。
我们入住的是著名的羊角岛酒店,一座位于大同江心岛屿上的特级酒店,专门接待外宾。酒店设施齐全,但有一种挥之不不去的感觉:我们与真正的朝鲜社会是隔离的。酒店里的国际长途电话收费不菲,每分钟约十几元人民币,成为我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
漫步平壤街头,第一个冲击是视觉上的“整洁”和“秩序”。没有眼花缭乱的广告牌,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标语和宣传画。街道异常干净,几乎看不到一片纸屑。公交车站前,人们自发排成长队,安静等候,没有拥挤和插队现象。这种高度的纪律性让人惊叹,也让人产生一丝不真实感。
平壤市民的着装大多朴素,以深色系为主,但普遍整洁得体。一个有趣的观察是,许多女性,包括我们的导游,都穿着高跟鞋,这为她们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几分自信。后来我了解到,在服装选择有限的情况下,鞋子和丝袜成了朝鲜女性展示个性和爱美之心的重要窗口。
在朝鲜,外国游客被禁止使用当地货币(朝元)。我们所有的消费都必须使用人民币、欧元或美元。这创造了一种奇特的经济隔离。我们被带去的商店都是“涉外商店”,里面的商品价格对于普通朝鲜民众来说是天文数字。
最受欢迎的购物项目之一是安宫牛黄丸。朝鲜版的安宫牛黄丸宣称采用天然牛黄和麝香,售价约180元人民币一丸,远比国内便宜,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特产。但导游会特别提醒:购物一定要保留发票,因为出境时若无法出示购买证明,商品可能被没收。这种规定强化了一种感觉: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鲜本国的配给制度。普通民众购买商品需要凭票证,光有钱没有相应的票证,连商店都进不去。这种制度确保了基本生活物资的公平分配,但也限制了个人选择。
如果说在朝鲜有什么体验是超出预期的,那一定是饮食。在专门接待外宾的餐厅,我们享受了烤鸭、火锅、冷面、高丽参鸡汤等美食,每一餐都丰盛得让人惊讶。席间还有专业的歌舞表演,演员们笑容灿烂,技艺精湛。
但我也注意到,这些餐厅里几乎没有本地人就餐。这丰盛的款待是真实朝鲜生活的一面,还是专门为我们搭建的舞台?答案不言而喻。
娱乐方面,朝鲜民众无法连接全球互联网,但他们有自己的内网——“光明网”。在这个封闭的网络里,人们可以学习知识、观看官方审核过的影视剧、甚至进行有限的电子商务。年轻人也玩手机和电脑游戏,但都是单机版。晚上七点半过后,平壤街头行人稀少,路灯昏暗,与白天见到的景象形成反差。这种宁静,是出于安全规定,还是资源限制,抑或是生活习惯?或许兼而有之。
我们参观了平壤的一所少年宫,观看了近一小时的学生表演。孩子们的才艺令人惊叹,从乐器演奏到舞蹈,水平之高远超同龄人。导游自豪地介绍,朝鲜的孩子可以免费在各地的少年宫接受课外教育,发展特长。
住房也是国家分配。据导游介绍,年轻人结婚后可申请约60平方米的住房,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医疗系统同样是免费的。这些社会福利制度,无疑是朝鲜民众自豪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看着孩子们专注的表演和观众席上朝鲜民众自豪的表情,我不得不承认,在这种体制下,人们确实享有某种确定性和安全感。
上一篇:置身电影世界 感受大片场景
下一篇:内蒙古:五角枫林秋意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