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清虚桥上碰见马振亚老师,闲谈之中他说他老家是襄城县十里铺镇鲁渡的,和舞阳北舞渡一样,是个老渡口,过去方圆圈很有名气。鲁渡紧临北汝河,对岸是紫云山上的紫云寺,有山有水,景色非常美,邀我抽空去玩。
我好玩,老蒋比我更好玩。一听我要去鲁渡,他立马上网搜,之后说这地方值得跑一趟,遂决定次日开车带我前往。
下图:鲁渡渡口。
一路欢声笑语。不知不觉间,车子驶入了鲁渡,驶上了河堤,直奔老渡口而去。行驶途中,见一肤色黝黑的老者在河滩上拿着镰刀割芝麻,我下车询问老渡口的具体位置,他一指停在河边的三轮车,说那儿就是。随后,又热心地给我指了隐在草丛中的去往老渡口的羊肠小道。
老蒋找了个不碍事的地方把车停下,带上相机、无人机,我们一块下了河堤。
眼前,处在洄水湾的北汝河水面辽阔,白鹭天上飞,野鸭水中游,果然景美如画。远处的山尖上,被雷击毁的半截塔宛如一柄宝剑插在正中。半截塔的周围,则是始建于北魏年间、后又重修的紫云寺,鳞次栉比,巍然壮观。
面对美景的诱惑,老蒋停下脚步,掏出相机,咔咔咔地连拍起来。
我则走到三轮车旁,与老人聊起了老渡口。据老人讲,很早以前,这里是襄(城)县到鲁山的梢路(斜路的别称),当时没有汽车之类的交通工具,都是挑挑担担,只能走近路。
到这以后,坐船摆渡过河,然后沿着紫云山山腿下的小路,直通鲁山,比走官路起码近个十里二十里。摊为这是去鲁山的渡口才起名鲁渡。
我笑言道,会不会是姓鲁的最早在此撑船摆渡为生,而得名鲁渡?
老人思忖片刻,说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七八千口人的鲁渡村,却没有一户姓鲁的。鲁渡没有姓鲁的,要么是迁旁哪了,要么是绝户了。只不过,俺这的人一般认可头一个说法。
老早以前,北汝河贴着紫云山山腿往东流,不知猴年马月,它突然改道这里。我小时间,河道靠南,河面只有现在的一半宽。雨季时,河面稍微宽些;枯水时,河面稍微窄些。想过河,必须坐船。
可乱的时候,鲁渡打了两座寨,河这沿一座,河那沿一座,都是圆形寨。这边沿的寨开东西南三个寨门,既防土匪,又防洪水。洪水下来了,寨里没事,寨外的水齐腰深。河那沿的寨,是鲁渡的富裕户自己给自己打的,白天坐船回这边,晚上坐船去那边。
要问为啥他们愿意跑来跑去,因为那寨南面靠山,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住那边比住这边更安全。(欲欣赏梁耀国老师写的其它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
虽然鲁渡有几户地主老财,但老富有的没有,几进几的宅子没有,最多是个四合头院。就这,他们比逃荒要饭的强上了天,生怕被土匪捂住要钱要财。
来咱这打劫绑票的,十有八九是郏县的土匪。啥是土匪?其实他们都是穷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不下去了,几个人一碰头,今黑去抢一票吧,于是掂着枪掂着刀,见钱抢钱,见物抢物,见人抢人。人抢走以后,找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藏起来,托人给他家里捎信儿,拿钱赎人。不拿钱,先剁节手指。还不拿,再割掉耳朵。总之,下手越来越狠,逼着你掏钱救人。当然,绑的票都是富裕户,家里穷得叮当响,明知弄不来钱,他绑你干啥。
下图:老乡。
比如那几个是赖货,你人可好。赖货手上都有枪,叫你跟他们一块去,你说我空着手,他们说不叫你动手,跟去壮胆就行了,结果你去了,回来时给你分了钱财,下回喊你,你肯定还去。久而久之,你不知不觉也成了土匪。
解放之初,大部队南下,政府留下的工作人员,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到县大队,全是穿军装的。为了尽快稳住局势,政府的人也可有法,对这群赖货说,跟我们一块收拾哪哪的赖货吧,这些人都是不怕死的人,一听政府的人这么看得起咱,往前冲得可铁。等把旁那的赖货收拾罢,再拐回头来收拾他们。就这样,鲁渡这一片很快就平和了。
河对岸的侯庄,过去住在半山腰的窑洞里,跟鲁渡有亲戚,如果不坐船过河,要不往东走县城南边的红石桥,要不往西走郏县长桥。(文首图:停在老渡口的小船)
往东到县城二十里,勾过来头就是四十里。往西到长桥十二里,勾过来头就是二十四里。这样来回一算,宁可掏点船钱,也不跑那冤枉路。
鲁渡的重要性恰恰体现于此。周边有经商头脑的跑这做个小生意、小买卖,四处逃荒要饭的跑这寻口饭吃,渐渐地,人口越聚越多,村子越来越大,寨里的称鲁内,寨外的称鲁外。姓魏的、姓耿的是鲁渡的大姓,其它姓可杂,姓啥的都有。
解放罢,毛主席领着老百姓修起堤坝,洪水再也没有进过村子。后来,为了灌溉庄稼,村里在北汝河的拐弯处建起一座机灌站,修了几里长的石头渠,用来浇地。遇到枯水季节,河里的水流不到机灌站,出人出工挖河道。谁知次年洪水下来,沏着这岸河坡里的地,几丈几丈地往下滩。短短几十年时间,河坡里的近百亩好地,几乎滩完,危及堤坝。
政府一看老危险,用大车拉来矿渣,装进铁丝笼,丢进河里,用来抵挡洪水的冲刷。别说,这法挺管用,打那以后,这边的河滩没再滩过。
原先,过河坐的是大木船,用竹篙撑,一回能坐一二十个人。生产队解散以后,县交通局买了条铁壳船,又在老渡口下边建了新渡口,然后承包给个人摆渡,以解决两岸群众往来不便的问题,结果有些不自觉的人,打着我跟谁是亲戚、我跟谁是朋友的旗号,一块钱都不想掏,光想白坐船。你想想,人家也是生意,劲下了,还不挣钱,是你你也不愿意干。强撑了几年,县交通局一瞅这情况,干脆把船开走,兴盛了几百年的鲁渡渡口彻底歇菜。
如今停在渡口的两条铁壳船,都是村民自己焊的。农闲时,划船到河心里,钓钓鱼,撒撒网,自己给自己找个乐子。亲戚朋友想过河了,一个电话,把人从对岸接过来,走完亲戚,办完事,再把人送回去。不是至亲,才不去接出力不讨好的赖闲事。
这段河道,河宽水深,聚鱼。平常,来自许昌、县城的钓家,一河两岸,得有一二百个。新码头那有个钓家,听说家是郑州的,已经来这七天了,吃住在河边,可见钓瘾不是一般的大。老话说:鱼头上有火。意思越钓越上瘾,一点不假。
感觉问的差不多了,我谢过三位老者,独自进了村,四处遛逛,乱拍一气。样式新颖的门楼拍下来,古色古香的建筑拍下来,芦苇摇曳的寨河拍下来,连靠在墙上的架子车盘也拍了下来。之所以啥都拍,就是想多留下一些乡村记忆。
悠至鲁内,忽见街边有间小庙,便趋到跟前细瞅,见东山墙上嵌一青石小碑,碑题为《创建白衣观音堂记》,碑文内容如下:
夫白衣者,乃观音之现身也。凡瞻依者,莫亲其像。吾辈齐心创建之举,开工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之季春,落成于本年之仲冬。念粧者刻石以垂不朽云。
下列捐款者姓名
落款:顺治十一年仲冬吉旦立石
下图:传统老门楼。
实在没有想到,区区一座小庙,竟然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足以证明鲁渡建村时间要比它更为久远。在此碑的旁边,还嵌了一块立于中华民国玖年(1920年)的小碑,其内容更简单,是为重修土地庙立的,算是一通功德碑。
或许举动有些怪异,一老乡问我在那瞅啥,我说瞅碑文,顺带问了句,咱村还有老石碑没?老乡说东边耿家坟里有通进士碑,民国时期立的,应该有些历史价值。
一听有老碑,我赶紧去找,后由耿姓老乡带着,在墓地中央找到了那通进士碑。其碑题是《例授奉政大夫进士仕至云南楚雄府南安州知州耿公讳灼然字明斋号石村谥文达神道碑》,碑文如下:
清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大梁世愚侄牛东藩顿首拜撰
清诰授朝议大夫乙酉科拔贡朝考一等吏部七品小京官升本部主事召陵世愚侄王锡臣顿首拜书丹
下图:进士碑。
明斋耿君,邑鼎族也,先世名臣硕儒蝉联接踵至。公以名进士分发滇省,初摄呈贡县篆,治绩卓异。寻调南安州,政成诉理,颂声载道。后公以亲老致仕,部下感其德化,扶老携幼,卧辙攀辕,依依不忍别。公以婉言谢之。及归,两袖清风,琴鹤相随。抵家后,以成就后学为己任,四方秀艾之士,以素业就正者,玉敦珠盘,交错于道。宝丰、偃师两明府敛衿推挹,先后聘公为书院主教。两邑人士咸以得列门墙为幸。公虚襟启诱,一时采芹攀桂,莫可屈指。公家居四十余季,一乡中说诗书而讲礼让者比户皆然,皆公默化潜移之力也。及公考终,厥里门下士交相谓曰:“先师学问渊博,品谊端凝,生有显号,殁无美谥,可乎?”于是详考易名之典,共谥之曰文达先生。请书其事于石,并将议谥诸子胪列其名于碑侧,以叙缘起而垂不朽云。
受业门人:共32人,其中举人七名
落款: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岁次昭阳作噩律中仲吕上浣毂旦
碑文将墓主人耿明斋的一生分为入仕和致仕两个阶段。入仕后,耿明斋“治绩卓异”“政成诉理,颂声载道”,退休离任时,“部下感其德化,扶老携幼,卧辙攀辕,依依不忍别。”致仕后,“以成就后学为己任”,先后被宝丰、偃师两明府聘为书院主教,“四方秀艾之士”,“以得列门墙为幸”,“一时采芹攀桂”,最终达到了“说诗书而讲礼让者比户皆然”的目的。其门下对他的评价是“学问渊博,品谊端凝”,而谥名“文达先生”。
正如《耿氏族谱》中所言,“顺天则者,先人已然。尽人事者,后人攸赖。如不忘先人跋涉遥远,坚操持以垂后,贻德泽以存宗。凡可以明理修身,光前耀后者,务殚力焉。”
襄城籍耿氏族人,牢记祖训于心,才使其成为一方地域的显赫一族。
下图:北汝河在这拐了个弯。(老蒋摄)
另:1.“老家许昌”新媒体,深耕许昌文化10年,已成为了解许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胖东来,以真品换真心的业内典范,被诸多人誉为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离许昌较远的外地朋友,如需帮购胖东来自有品牌商品(易保存商品),“老家许昌”新媒体愿在胖东来商品规定的前提下,力所能及、有选择地适当帮购(非网购),以实现美好商品与美好思想的共享。
2.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
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系《消逝的风物》一书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