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座古城能把时光封存在砖缝里?平遥古城就是这样的存在。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可不是浪得虚名,走在青石板路上,鞋底与路面碰撞的“哒哒”声,像极了古人赶集时的脚步声。抬头是灰瓦连绵的屋顶,转角遇见挑着担子卖平遥牛肉的小贩,肉香混着老陈醋的酸香,一下子把人拽进明清市井的热闹里。
古城墙必须得爬一次!6163米长的城墙像一条沉睡的巨龙,砖缝里还留着明代工匠的手印。站在垛口往下望,四合院的屋脊连成一片灰色的海洋,偶尔冒出几棵老槐树的绿冠,像给这幅水墨画点了几笔生机。傍晚时分,夕阳把城墙染成金红色,远处的城楼剪影在暮色中渐渐模糊,那一刻你会懂:为什么这里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县衙里藏着不少冷知识。大堂前的“戒石坊”刻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据说古代官员每天上班都得看一眼,提醒自己别当贪官。后院的牢狱展区还保留着清代的刑具,生锈的镣铐和狭窄的囚室,让人突然觉得古装剧里的“打入大牢”原来这么具体。最有意思的是“县太爷断案”表演,演员穿着官服一拍惊堂木,围观的游客忍不住跟着喊“威武”,恍惚间真以为穿越回了几百年前。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这话一点不假。乔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简直是艺术品!大门上的“百寿图”照壁,每一个“寿”字都刻得不一样,有的像仙鹤,有的像祥云,工匠得花多少心思才能把石头刻出绸缎的质感?更绝的是正院的“葡萄百子图”木雕,葡萄藤缠绕着,葡萄粒饱满得像要滴出水来,据说寓意“多子多福”,难怪晋商人家这么讲究细节。
你知道乔家为啥能富过六代吗?看看他们的“家训”就明白了。“信为首,义为先”刻在祠堂的柱子上,当年乔致庸宁可自己赔钱,也要保证给客户的茶叶分量足、品质好。现在祠堂里还摆着当年的账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商号往来,数字背后是晋商“汇通天下”的底气。站在空旷的大院里,仿佛能听见当年掌柜们算盘珠子碰撞的脆响,那是属于晋商的“财富密码”。
《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乔家大院火遍全国,但你知道那些红灯笼的秘密吗?其实每个院落的灯笼数量和颜色都有讲究,正院挂红灯笼,偏院挂蓝灯笼,未婚女子的院子灯笼还会多一个流苏。傍晚时分,灯笼次第亮起,红光映着青砖灰瓦,瞬间理解电影里那种既华丽又压抑的氛围——这大概就是晋商家族的荣耀与束缚吧。
绵山的风景到底有多绝?别人是“爬山”,在绵山是“腾云驾雾”。2000多级石阶沿着悬崖蜿蜒而上,一边是刀削般的峭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走几步就得扶着栏杆喘气,可抬头看见悬空寺嵌在绝壁上时,所有疲惫都变成了惊叹。据说当年介子推抱着母亲躲在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放火烧山,却没想到他宁死不屈,这才有了“寒食节”的由来。现在山顶的介公岭还立着他的雕像,风吹过的时候,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叹息。
悬空寺庙群是绵山的“重头戏”。正果寺的13尊包骨真身像距今已有1400多年,高僧圆寂后肉身不腐,被弟子塑成佛像,隔着玻璃看过去,僧衣的褶皱还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感叹信仰的力量。更神奇的是云峰寺的“抱腹岩”,一块巨大的岩石像手掌一样托着寺庙,岩下能容纳上千人,下雨天站在岩下抬头看,雨水顺着岩壁流成水帘,恍惚以为闯进了《西游记》里的神仙洞府。
秋天的绵山美成了油画。黄栌叶红得像火,松柏绿得发黑,还有金黄的桦树叶在风里哗哗响。沿着水涛沟往里走,一路都是瀑布,有的细如银线,有的猛如奔马,最妙的是“水帘洞”,穿过瀑布后面的山洞时,水珠打在脸上凉丝丝的,回头一看,阳光透过水帘折射出彩虹,那一刻真觉得“此景只应天上有”。
“王家归来不看院”,这句话你信吗?走进王家大院才发现,这哪是院子,简直是一座城!总面积25万平方米,比乔家大院大10倍,光是“五巷六堡五祠堂”就够逛上大半天。站在红门堡的制高点往下望,整个建筑群像一只展翅的凤凰,院落布局藏着“龙”“凤”“龟”等吉祥图案,古代工匠的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王家最厉害的不是房子大,是处处透着“文化人”的讲究。每个院落的匾额都有故事,“视履考祥”提醒家人要时刻反省自己,“澡身浴德”劝诫子弟要注重品德修养。砖雕“二十四孝图”里,“卧冰求鲤”“卖身葬父”的故事刻得栩栩如生,原来晋商不光会赚钱,更把“孝”字刻进了骨子里。最有意思的是“司马第”的门槛,比别处高出一截,据说过去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连皇帝来了都得步行,这气派,难怪有人说“王家是民间的故宫”。
如果你喜欢拍照,王家大院的“红门堡”绝对出片。登上堡墙,青灰色的屋顶层层叠叠,远处的太行山像水墨画的背景,穿一身汉服往台阶上一站,随便一拍都是“穿越剧”的感觉。傍晚时分,夕阳把堡墙染成暖黄色,灯笼亮起时,整个大院仿佛活了过来,让人忍不住想象:几百年前,这里的主人是不是也在这样的夜色里,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讲故事?
常家庄园最让人惊喜的,是它把“商人”和“文人”的气质融在了一起。别家大院摆的是金银珠宝,常家大院挂的是书画楹联;别家花园种的是奇花异草,常家花园养的是荷花、修竹,连假山都堆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意境。中国最大的北派私家园林果然名不虚传,走在“杏园”里,看着锦鲤在池子里游来游去,听着风吹竹叶的沙沙声,恍惚以为闯进了江南的苏园。
常家人有多爱读书?光是“听雨楼”藏书楼就有30多万卷,从四书五经到天文地理应有尽有,连《四库全书》的副本都收藏了一套。更厉害的是“石芸轩书院”,墙上刻着孔子、孟子的语录,柱子上题着“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楹联,原来晋商早就懂“既要低头赚钱,也要抬头看路”的道理。难怪常家能出那么多举人、进士,这哪里是商人,分明是“儒商”的典范。
如果你逛累了,一定要去“静园”的湖边坐坐。九曲桥连着湖心亭,夏天荷花盛开时,粉白的花瓣映着绿色的荷叶,远处的亭台楼阁倒影在水里,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时光仿佛慢了下来。这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常家人能把生意做到俄罗斯,或许正是这份“在繁华里守一份宁静”的心境,让他们在商场上走得更远、更稳。
很多人来晋中只知道平遥,却忽略了榆次老城这个“宝藏”。1400多年的历史藏在城墙的砖缝里,城隍庙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蓝光,清虚阁的飞檐翘角像要飞到天上去,走在这里,仿佛时间都变慢了。最妙的是老城没那么多游客,你可以坐在老字号“德盛楼”的院子里,点一碗榆次灌肠,听老板讲过去的故事,这种“慢时光”在别的景点可遇不到。
老城的“县衙”一定要看!和平遥县衙比起来,榆次县衙更有“烟火气”。大堂里还保留着当年审案的桌椅,墙上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旁边的“回避”“肃静”牌锈迹斑斑,让人忍不住想象当年县太爷断案时的威严。后院的“思补堂”是官员休息的地方,窗前种着一棵几百年的老槐树,夏天浓荫蔽日,难怪古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连当官的都要找个凉快地方办公呢。
晚上的榆次老城比白天更迷人。红灯笼挂满整条街,古建筑在灯光下轮廓分明,偶尔有穿汉服的姑娘提着灯笼走过,衣袂飘飘,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人。如果你够幸运,还能赶上老城的“抛绣球招亲”表演,看游客抢绣球、拜花堂,笑声闹声混在一起,原来古人的夜生活也这么热闹。
晋中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既有古城的厚重,又有山水的灵秀,既有晋商的传奇,又有文人的雅致。来这里逛一次,相当于读了半部中国近代史。下次有人问你山西哪里好玩,别只知道平遥了,把这些地方告诉他,保准他对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