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金熊猫奖“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活动正在热烈进行,不仅有好片云集,更有一系列配套文旅活动同步展开。这一“影视+文旅”的创新尝试,将观影、美食、旅游与惠民福利深度融合,串起四川多元文化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这不是孤例。从海南文昌追火箭、杭州打卡“六小龙”的“科技+文旅”,到《浪浪山》小妖怪带动山西古建旅游的“电影+文旅”,再到年轻人因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的“演艺+文旅”……产旅融合正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
一、从“观看”到“体验”:影视如何重塑文旅价值
影视与文旅的结合,早已超越传统“拍摄地+旅游”的简单逻辑,进化出多维度融合的新范式。
情感联结式融合:影视作品通过故事和人物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这种情感会转移至取景地。游客寻找的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感觉、一段记忆。金熊猫奖的展映搭配文旅活动,正是将观影时的情感共鸣延伸为实地体验。
文化沉浸式融合:如《浪浪山》参考山西古建群落创作,不仅展示美景,更传递文化内涵。游客前来不仅是“看景”,更是通过影视镜头理解地方文化,获得更深度的沉浸体验。
科技增强式融合:峨眉山的外骨骼登山机器人、成都的“熊猫飞的”低空观光线路,科技手段正大幅提升文旅体验的趣味性和可及性,让传统文旅资源焕发全新活力。
二、“+文旅”与“文旅+”:产旅融合发展新阶段
四川提出的“文旅+百业”与“百业+文旅”,看似只是词序变化,实则标志着产业融合进入新阶段。
“文旅+”是以文旅为主体,主动向外延伸产业链。如景区开发影视IP衍生体验项目、推出主题旅游线路,本质是做长文旅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文旅”则是其他产业为主导,将文旅元素融入产品与服务。科技、工业、农业等皆可“+文旅”,如文昌航天发射吸引游客观火箭,本质是文旅赋能百业,提升各产业体验价值和吸引力。
这种思维转变意义深远——文旅不再只是“目的地”,而成为一种可嵌入各类产业的价值要素与体验增量。
三、未来趋势:“影视+文旅”四大进化方向
业态更多元。文旅融合已突破传统“吃住行游购娱”,延伸至“商、养、学”等领域。未来,“影视+文旅”可与教育(影视研学)、健康(影视主题康养)、商业(IP主题商圈)等进一步结合,实现更广覆盖面。
体验更科技。VR、AR、AI等技术将大幅提升影视文旅的场景沉浸感。游客可通过虚拟互动“走入”电影情节,或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四川阆中“空中看古城”、成都“熊猫飞的”航线,都是“低空+文旅”的创新示范。
模式更轻盈。微短剧、短视频等轻量内容正成为文旅引流新抓手。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用户触达广,尤其适合区域文旅项目的快速推广与热点营造。
IP更长线。单一影视项目热度易消退,未来需更注重IP的长期运营与价值挖掘,通过系列作品、衍生体验、年度活动等方式,使“影视+文旅”效益持续释放。
四、真正挑战:如何从“流量”到“留量”
当前四川文旅仍存在产业链条拓展不够、消费潜力挖掘不深等短板。如何实现从简单影视引流到深度价值创造,是关键课题。
内容力是核心:没有好的影视内容,就没有文旅转化基础。需要支持更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
体验感是关键:游客为何要因为一部影视作品而来?因为这里有别处没有的体验。需要将影视IP转化为可参与、可互动、可记忆的体验项目。
生态位是出路: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成为横店,但每个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不可替代的影视文旅体验。
五、晟景结语:文旅产业的超级放大器
影视是造梦的艺术,旅游是寻梦的旅程。当两种梦想力量交汇,便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体验经济新形态。未来的文旅竞争,不再是资源之争,而是故事之争、体验之争、想象力之争。四川正在探索的,不止于“影视+文旅”的短期效益,更是一种以文化为基底、以融合为路径的产业新生态。
在这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专业的力量将与之同频共振。深耕产旅融合发展的晟景文旅,正通过全产业链赋能,助力地方政府及平台公司实现"文旅+百业"的转型升级与新质突破,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