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亿年原石,几笔斑斓彩绘,竟在河南嵩山玉皇沟景区掀起一场舆论风暴。这场由 "黄金蟒蛇头" 引发的争议,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文旅开发中艺术创意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复杂博弈。当景区用绿色材料将栩栩如生的蛇头图案
覆盖的那一刻,被盖住的不仅是一幅彩绘,更是文旅创新中诸多悬而未决的命题。
事件背景与经过
嵩山玉皇沟景区的这块原石,在河道中静卧亿年,沉默无言。直到景区决定为其 "梳妆打扮"—— 邀请专业画师根据岩石天然孔洞与纹理,创作了这个黄金蟒头彩绘。景区的初衷直白而功利:打破 "看山是山" 的审美疲劳,打造一个自带传播属性的 "网红打卡点",用艺术创意激活这片沉寂的山水。
项目落地初期,传播效果超出预期。彩绘蛇眼圆睁、鳞片分明,与灰褐色原石融为一体,远观宛如巨蟒潜伏水中,视觉冲击力十足。视频在网络传播后,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景区的社交媒体关注度也水涨船高。然而,伴随人气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负面反馈:"深夜路过时误以为是真蛇,吓得不敢靠近"、"孩子被吓得大哭",类似投诉接踵而至。
面对争议,景区立场出现明显变化。最初,当地管委会回应称 "无危险,可放心游玩",强调这只是基于岩石天然形态的艺术创作;短短几天后,景区却用绿色材料将蛇头图案全面覆盖,并承诺重新设计彩绘样式。从 "创意无罪" 到 "紧急纠错",这场舆论风波迫使景区完成了一次 180 度的态度大转弯。
公众意见的多元碰撞
网络评论区成了观点交锋的战场。支持覆盖者认为,公共景观的首要原则是 "无害",这种 "栩栩如生" 对儿童和恐蛇人群而言,已构成心理侵扰。"景区不是艺术展馆,需要照顾大多数人的感受",这是他们的核心论点。在幽深溪流、密林掩映的自然环境中,逼真的蛇形极易触发人类本能的恐惧 —— 这种恐惧无关理性认知,而是刻在基因里的警觉反应。
反对者则痛心疾首,认为这是
"创意向平庸妥协"。他们惋惜这个 "极具艺术张力" 的作品被简单粗暴地抹杀,强调 "自然界本就充满野性美",景区此举是对艺术创作自由的干涉。在他们看来,游客应该提升自身审美素养,而不是让景区为了迎合最低接受度而阉割创意。有网友尖锐指出:"按这个逻辑,动物园是不是该把老虎狮子都涂成粉色?"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一方秉持 "大众舒适优先" 的实用主义,另一方坚守 "艺术表达自由" 的理想主义。前者关注具体个体的真实感受,后者着眼文化创新的长远价值。有趣的是,双方都能找到支持自己的案例 —— 张家界 "阿凡达悬浮山" 的成功,证明创意可以激活自然景观;而某些景区因猎奇设计引发公愤的教训,又印证了忽视公众感受的风险。
事件背后的深层思考
玉皇沟事件绝非孤例,它折射出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普遍困境。敦煌雅丹地貌的 "西域公主" 雕塑曾因服装争议调整,张家界玻璃栈道通过增设趣味涂鸦缓解游客恐惧心理,类似的平衡术在各地景区不断上演。中国地质大学景观设计研究员李岩的观点切中要害:自然景观的人文改造需遵循 "最小干预原则",在保留地质本真的前提下进行创意表达。
景区的决策过程暴露出明显的 "拍脑袋" 特征。创作前缺乏充分调研,既未评估蛇形图案的心理影响,也未征求游客意见;面对投诉时又反应过度,从最初的 "无危险" 到后来的紧急覆盖,政策摇摆反映出景区在公共服务理念上的不成熟。这种 "先上车后补票" 的工作方式,注定难逃被动。
更深层看,这是文旅行业 "流量焦虑" 的又一牺牲品。在 "网红经济" 的逻辑下,景区急于制造爆点、获取关注,往往倾向于选择视觉冲击力强、传播性高的创意,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彩绘蛇头确实能带来短期流量,但这种建立在部分游客不适基础上的 "网红效应",注定难以持续。景区工作人员事后坦言:"既要保持自然景观的原始魅力,也要让艺术表达更贴合大众审美",这番话听起来像亡羊补牢,却也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平衡之道与未来启示
玉皇沟景区表示将重新设计彩绘方案,"可能会改为云纹、山水等传统元素,或更具亲和力的动物形象"。这个方向转变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景区可尝试建立公众参与式设计流程,通过前期调研、创意征集、方案投票等环节,让游客参与石头新形象的设计过程。这种参与式设计本身,也能转化为新的传播点和游客黏性。
一些技术性解决方案也值得考虑。例如设置预告标识,让游客有心理准备;或调整彩绘位置,将其布置在开阔的观景台而非幽暗的溪流边;甚至可以采用 AR 技术,让游客通过手机自主选择是否观看增强现实效果 —— 既保留创意,又尊重选择。这些方法都能在 "惊奇感" 与 "安全感" 之间找到平衡点。
嵩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其每一处改动都应更加审慎。文旅创新需要突破常规的魄力,更需要设身处地的人文关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制造多少 "网红打卡点",而在于能否让山水之美与人文之韵自然交融。当景区学会在创意与包容、个性与共性、刺激与舒适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时,或许才能真正实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文旅理想。
如今,绿色材料覆盖下的原石,仿佛回到了起点,却又不再是起点。这场舆论风波留下的思考,远比一个具体的彩绘方案更有价值 —— 它提醒所有文旅开发者: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落地必须脚踏实地,毕竟,旅游的本质是人的体验,而非冰冷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