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因送女儿来沪上大学,我从大同来到上海。姐姐赠我一本名为《我常常会想起一些人》的书,并告诉我,这本书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去年“夜光杯”的精华文章,是今年8月上海书展上的热门图书,可谓一书难求。尤其受到中小学校长的青睐,纷纷把此书作为经典阅读的范本。
《我常常会想起一些人》新书发布会暨读者见面会 王凯 摄
我告诉姐姐,《新民晚报》和“夜光杯”,与山西、与大同之间,有着深厚的缘分,近年来尤其明显。携程发布的《2025年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显示,大同市以超40%的旅游订单同比增速跃居“暑期增速TOP3城市”。另一个平台发布的预期显示,太原、大同、运城入选中秋国庆假期热门旅游城市。其中,大同云冈石窟、悬空寺等核心景区预订量大幅增长,国际游客的预订量也显著增加。我认为,这和《新民晚报》去年对《黑神话:悟空》的系列报道有密切关联,如记者吴旭颖于去年8月撰写的特稿《透视“神话”》,系统梳理了山西的地域文化元素。山西文旅部门接住了这波流量,并扎扎实实地将其化作“留量”。
姐姐很高兴地回应感谢这篇特稿,她曾组织其任教的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多国留学生,讨论这篇特稿。她记得,当时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紧跟报道热点,发布了“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线路,带起一波线下文旅打卡热。从去年国庆到今年暑假,姐姐执教的复旦留学生们及其家人也纷纷前往大同等游戏取景地实地探访,影响力持续扩大。
跟着“悟空”游山西 山西古建筑地图
我注意到其间跨地域、跨文化沟通的丰富层次,也因此更加确信《新民晚报》是一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二十年前我旅行结婚来上海时,姐姐就告知我《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品位高雅、视野辽阔。她的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吴中杰教授就是“夜光杯”的资深作者。当时我读到他笔下充满乡愁的文字,印象深刻。
如今,姐姐自己也成为“夜光杯”的作者,这是在大同的我们要姓大家庭引以为荣的事。四年前,我在姐姐的朋友圈里看到了她写的文章《安娜眼中的西游记》。安娜是复旦大学俄罗斯留学生,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悟出了一番对企业人才管理的见解。这篇文章在“夜光杯”公众号发布,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我来说,很有启迪价值。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夜光杯”公众号,闲暇时常用手机翻看阅读并和同事交流,大家都非常喜爱“夜光杯”文章的亲和力与温度。我和姐姐说,“夜光杯”的文章有醇厚的上海的味道,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传递出新时代的气息,使人精神得到升华。尤其对家中有考生的家庭,是调节情绪的一剂良方。
自从和“夜光杯”公众号成为“亲切伙伴”,我得以读到更多关于山西的佳作。比如印象深刻的《山西旺火里的年俗和乡愁》,作者是山西人,介绍了山西怀仁地区春节“拢旺火”的风俗。怀仁距大同约40公里,大同也有同样的风俗,我读来感觉特别亲切。还有2023年1月18日发表的《心仪平遥》,文中描写了作者对平遥古城的向往,终于有一天来到了平遥古城,被其恢宏气势所震撼。作者对平遥古城的了解很深,文笔自然流畅,让我这个老山西人同样长见识了。
山西大同 图片来源:东方IC
这次时隔20年再来到姐姐家,姐姐送的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我记住了这本崭新图书封面上的格言——爱夜光杯爱上海。新民晚报副刊部主编图书的装帧也特别漂亮,书皮是浅蓝色宣纸质感的,宛如江南梅雨时节初晴的天空,下面褐色的土地上背对坐着一个女孩和一只小猫,眺望着远方的白云。书名“我常常会想起一些人”九字,以铅印宋体分两列呈现于封面右侧,墨色淡雅,如同被时光洗过三遍。我由衷感叹:上海真是一座文化之都。
“夜光杯”,于我们姐妹而言,是观察上海和温暖乡愁的眼睛。再说这本新书《我常常会想起一些人》,里面有不少文章是我在公众号里没有看到过的,纸质书也给我带来更美好的阅读体验。亲子互动,也有了新法宝。我和女儿一起翻看了其中的几篇文章,我特别喜欢《我为母亲作画》《事以密成》《生命在路上》等。我还发现,“夜光杯”是面向作家和普通读者开放的投稿平台,包容性很强,就像上海的腔调,所以发展空间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