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网红”梧桐大道如何主客共享?》
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将就“钟山风景区陵园路拟改‘步行街’”方案召开听证会,邀请29名听证代表、5名旁听人员及媒体参与,为景区交通优化方案广纳民意。这一举措,直面了梧桐大道长期存在的“人车矛盾”,也折射出热门景区平衡游客体验与民生需求的普遍难题。
消息一出,网络评论区迅速汇聚起各种各样的声音,“梧桐大道太乱了,人车混行太乱太危险”“陵园路是机动车道,反对变成步行街。应该考虑本地市民的感受。”“中山陵景区应该考虑主客共享的理念,一刀切是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并不治本。”争议背后,是陵园路作为南京旅游名片的现实困境:随着梧桐大道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扎堆、直播占道、商拍揽活等现象愈发突出,即便相关部门已出手整治违规商拍,但道路压力仍未缓解,机动车通行效率下降,行人安全难保障,甚至催生了“小三轮”在周边违规拉客的新问题。
这种矛盾并非钟山风景区独有,而是大众旅游时代城市治理的共性挑战。此前,南京有市民反映过江轮渡被游客过度占用,导致通勤难;西安大雁塔及大唐不夜城周边红墙区域,因商拍占道引发热议;北京恭王府、北海公园附近居民也曾反映正常生活被游客打扰......即便跳出游客与市民的对立视角,多座旅游城市景区周边的夜市扰民、垃圾堆积问题,同样暴露出旅游发展与日常民生的协调难题。平衡游客体验与民生需求、协调短期管理与长期发展,已成为城市治理的必答题。
其实,在陵园路改“步行街”的争议中,本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不同视角下的合理诉求:游客期待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周边居民依赖道路实现日常通行,从业人员牵挂收入来源,这些诉求都值得被认真倾听、慎重权衡。而从方案设计与听证代表结构来看,管理部门已展现出协调多元利益的诚意:其拟定的交通优化措施明确,仅对陵园路实施“步行街”管理以提升游客体验,同时联合公交等单位,在多个主要入口设置接驳站点,方便游客换乘接驳车辆进入景区。听证会代表涵盖市民游客、周边商户、旅游从业者、出租车及网约车司机、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力求全面吸纳各方意见以完善措施。
但钟山风景区的交通优化之路,注定无法一蹴而就。既要让游客畅享“诗与远方”,又要让市民留住“烟火日常”,需要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用创造性方案破解难题。其他城市也在为破解景区周边交通拥堵难题进行探索:自9月起,杭州西湖景区启动秋季旅游旺季出行模式,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每天8:00—17:00,实行单双号“轮换通行”,周边的换乘停车场都配备了公交接驳。钟山风景区亦可参考这一思路,结合客流数据实行分级管控,比如工作日保留居民通行权,双休日及节假日对社会车辆分时段限行,高峰时段则对核心区实行机动车禁入。此外,建设立体交通系统、推广低碳接驳工具、优化游览线路设计等,也可成为缓解矛盾的重要抓手。这条优化之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只要秉持真诚倾听、平等对话、智慧创新的原则,就有望找到既守护景区魅力、又保障民生需求的平衡点。
梧桐大道的人车矛盾,是中国热门旅游景区治理困境的一个缩影;而其交通优化探索,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块“试金石”。越是诉求对立,越考验管理者在复杂利益格局中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能力,听证会只是决策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让游客、居民、商户等各方持续参与景区治理,共同守护城市的自然与文化瑰宝。期待秋日阳光洒满梧桐大道时,我们既能看见游客漫步的惬意,也能遇见居民通行的从容。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绘|唐诗韵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客户端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