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白山南麓的群山环抱中,通化县如一颗沉淀着岁月故事的明珠:4万年人类活动史勾勒出文明的轮廓,2100年建城史雕琢出岁月的肌理。如今,这座兼具“长白门户・吉辽咽喉”地理优势与四季皆景的县城,正以“南长白山旅游集散地”的身份加速文旅发展。近日,通化县旅游服务中心主任李硕接受搜狐东北振兴频道特别栏目《文旅向新行》专访,解码这座县城的文旅成长密码。
多元融合:塑造文旅新形象与独特定位
通化县的文旅新形象,是一幅融合“红色记忆、乡村风情、冰雪乐趣、康养胜地、非遗魅力”的多元画卷。李硕介绍,这里有着“春赏繁花、夏享清凉、秋观日出、冬嬉冰雪”的四季旅游特色,更构建起“东有森林氧吧、南有梦里水乡、西有养生幽谷、北有文旅小镇”的乡村旅游格局,能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在吉林省南长白山旅游圈中,通化县的定位独特而关键。作为“长白门户・吉辽咽喉”,它不仅是连接周边旅游资源的重要节点,为游客提供“快进慢游”的便利,更凭借自身丰富的文旅资源,成为南长白山旅游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吉林省向南开发开放的重要窗口,持续为整个旅游圈的发展注入活力。
深耕探索:资源集聚、IP打造与服务提升的实践经验
李硕表示,通化县文旅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于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持续探索深耕,以及对自身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在资源集聚方面,通化县根据文旅资源特点和定位,构建起“红色、乡村、冰雪、康养、非遗”等产业集群。以大荒沟文旅小镇、振国养生谷壹号庄园等景区为核心,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及“食住行游购娱”一站式产业链条,有效促进了产业联动和提质增效。
IP打造上,通化县充分发挥非遗技艺、地域特产、传统民俗等优势,着力塑造人参、松花石、山葡萄酒、手撕纸、高跷秧歌等特色文旅IP。这些IP不仅凸显了当地文化内涵,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地标,更赋能了文创周边和非遗产品的商业价值。服务提升则围绕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展开,通过文旅消费券、冰雪直通车、智慧公交站、生态停车场等产业融合和定制化服务,带动多业态共同发展,提升了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
破圈逻辑:从“地方符号”到“流量密码”的IP蜕变
通化县特色文旅IP能从“地方符号”变成“流量密码”,核心在于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特色,通过场景打造、业态布局和创新推广,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商业价值的旅游亮点。李硕介绍,以松花石为例,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化县建设松花石一条街、打造松花石雕刻体验项目,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松花石文化,同时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抓手。高跷秧歌则通过举办新春秧歌节等活动,让民俗文化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吸引众多游客参与。
这些IP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精品旅游路线串联形成协同效应。这种联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内容,还提高了游客满意度和复游率,让“来了还想再来”成为常态。
未来布局:资源整合与城市IP建设的目标愿景
通化县正全力打造南长白山旅游集散地,着力建设“有座县城——通化县”的城市IP。在资源整合方面,将进一步统筹“红色、冰雪、康养、非遗”等资源,加强“四大片区”联动提升,持续实施重点文旅项目的提质升级,不断完善“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和产业链条,让各类资源更好地协同发展、发挥最大效益。
李硕表示,“软环境”服务提升是重要抓手,通化县将建设“微笑通化县”,营造“同心护旅”的浓厚氛围,同时持续开展各类文旅融合活动,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硬设施”建设上,将打造功能丰富的游客集散中心,加快完善全县乡村旅游专线布局,持续运营冰雪直通车、景区直通车,推进城区智慧候车室、乡村旅游厕所、新能源充电站等旅游供给设施建设。
通化县的最终目标,是成为资源聚合、功能耦合的南长白山旅游集散地,不断提升“有座县城——通化县”城市IP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文旅目的地,推动文旅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欢迎全国的朋友们来到通化县!”李硕发出真诚邀请。这里有4万年人类活动史沉淀的厚重文化,有“春赏繁花、夏享清凉、秋观日出、冬嬉冰雪”的四季美景,更有抗联文化、非遗技艺等独特的文旅体验,等待着人们前来留下美好回忆。
通化县的文旅故事,既藏在历史的肌理里,也写在创新的实践中,正以加速度书写着长白门户的文旅新篇。
编审: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