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福建泉州长大,对湖北的印象,最早是从大学同寝的孝感姑娘那儿听来的。她总说家乡的米酒甜得能醉心,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就藏在街头巷尾,还说双峰山的风里都带着草木香。
毕业时约好去她老家转转,结果被工作推着走,一晃就是五年。今年清明前,借着调休终于买了票 —— 倒要看看,这座被 “孝” 字浸润的城市,到底藏着多少温柔。
这次走了 3 天 2 晚,心里揣着两个念头:一是寻寻那些课本里提过的孝文化印记,二是把朋友念叨了四年的 “过早” 清单划个遍。
董永公园是第一站。进门就见着董永与七仙女的石雕,姑娘说这是按 “卖身葬父” 的典故刻的。园内的槐荫树据说是当年二人定情的地方,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新叶刚冒头,绿得透亮。穿园而过时,碰到几个晨练的老人,坐在石凳上唱楚剧,调子婉转,听不懂词但觉得亲切,像极了泉州老街坊唱南音的模样。最妙的是孝子祠,墙上满是古今孝子故事,有个小男孩拉着奶奶问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突然懂了为啥这儿叫 “孝感”—— 不是硬讲大道理,是把善意藏在日常里。
第二天去了双峰山。朋友说这是孝感的 “绿肺”,比泉州的清源山陡些,但视野更开阔。我们没坐缆车,慢慢往上爬,路边的映山红开得正盛,风一吹就簌簌落花瓣。爬到山顶时正赶上雾散,远处的水库像块蓝宝石嵌在山谷里,山风裹着松针的清香扑过来,比泉州海边的咸风多了点甜意。下山时在山腰的农家乐歇脚,老板娘端来现摘的野草莓,红得发亮,酸得人眯眼,却比城里买的多了股野趣。
最后一天赖在老城区。朋友带我们转了北正街,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边是老房子改的铺子,卖米酒的、做鱼面的、缝补衣裳的,烟火气裹着米酒香飘了半条街。
最热闹的是早市,摊头支着大蒸笼,笼屉一揭,白雾里滚出糯米的甜香 —— 那是孝感米酒做的米糕。
老板用竹片刮出一勺,递过来说 “尝尝,不加糖也甜”,果然,米香混着酒香在舌尖化开,比泉州的甜酒少了点烈,多了点温润。
吃的事儿,三天根本不够数!孝感米酒是灵魂,朋友带我们去巷尾的老店,瓷碗里盛着乳白的酒液,浮着几粒桂花,抿一口,甜得绵密,后味带点微醺。老板说这酒要用上好的糯米,加本地的酒曲,在陶缸里发酵四十天,少一天都出不来这味儿。
我们福建人爱用甜酒炖蛋,这儿却直接喝,配着酥脆的面窝,暖得胃里熨帖。
云梦鱼面更绝。看着像细面条,咬下去才发现有韧劲,鲜得舌头都要化了。朋友说这是用鲜鱼剔骨剁泥,混着面粉揉出来的,难怪没有鱼腥味,只剩鲜。炒着吃、煮着吃都香,我们打包了一大袋,老板还特意叮嘱 “煮之前泡半个钟,不然嚼不动”。
安陆白花菜是意外之喜。看着像腌菜,配着鱼面炒,酸中带点辣,特别下饭。朋友说这菜只有安陆的水土能种,摘下来要晒三天,再用盐腌着,家家橱柜里都有一坛。
孝感人格外热乎。在公园问路,大爷怕我们走岔,干脆领我们到门口;买米酒时,老板娘听说我们是福建来的,额外送了一小罐酒曲,说 “回去自己试试,做不出孝感的味儿,但也是个念想”;坐公交时,有个妈妈给孩子讲董永的故事,声音轻轻的,像怕惊扰了什么。
清明前的孝感不冷不热,白天穿件薄外套刚好,傍晚有点凉,风里带着槐花香,比泉州的春天多了点清爽。朋友说夏天来更好,双峰山的泉水能冰西瓜,米酒冰着喝,透心凉。
这趟走下来,心里攒了好些问号:孝感的孝文化传了几千年,是怎么融进骨子里的?米酒发酵的四十天里,到底藏着什么讲究?双峰山的两座山峰,真的像传说里那样是董永与七仙女变的吗?云梦鱼面明明是鱼做的,为啥叫 “面” 不叫 “鱼丝”?孝感话里 “您家” 是不是比 “你” 更尊敬人?
好多地方没来得及去,汤池温泉还没泡,杨店的桃花听说四月开得像海。下次想带着爸妈来,让他们尝尝这比甜酒更温柔的米酒,听听槐荫树下的楚剧。孝感的朋友要是来福建,记得找我,带你们去吃土笋冻,去清源山看日落,咱们换着故事讲!
码了这么多,要是觉得孝感这地方还行,点个赞呗,关注一下,下次带你们云游泉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