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 6 月的云南玉溪,抚仙湖的水波漾着初夏的暖光,268 名党员的行囊里,装着方诚旅游(井冈山)国际旅行社定制的枣红色培训资料包 —— 包身烫印着 “井冈山红色培训” 字样,内侧分层插着培训教材、笔记本和钢笔,“方诚” 二字以暗纹织在包侧,透着庄重的红色气息。8 天的井冈山红军洞、造币厂 “红色培训” 之旅,便从这只浸着历史温度的资料包开始。
红军洞:红色党课里的初心溯源
清晨的红军洞遗址前,党史教授刘老师(井冈山大学党史系讲师)正翻开培训教材:“这本教材收录了 12 个红军洞战斗案例,每个案例后都附了‘当代启示’专栏,就像你们工作中看的案例分析,既能学历史,又能联实际”。他指着教材里的老照片:“1928 年,红军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时,战士们用松明子照明学习马列著作,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学党课,更要懂‘传承’二字的分量”。
红色党课设在培训基地的阶梯教室,投影仪上滚动播放着《井冈山斗争史》纪录片片段。刘老师结合案例讲解:“当年红军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依然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这则案例里的‘借粮还谷’故事,放到今天就是‘清正廉洁’的生动教材,跟你们学的纪律条例精神一脉相承”。课间讨论时,党员们围着教材交流:“这个‘军需处长冻死在雪地里’的案例,让我对‘牺牲奉献’有了更深的理解”,笔记本上很快记满了感悟。
午后的现场教学,大家沿着红军洞的战壕遗址行走。刘老师在一处弹痕斑驳的石壁前驻足:“这里的每道刻痕都是历史的见证,就像教材里说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触摸这些痕迹,就是在与当年的红军对话”。有位党员在石壁前轻声诵读教材里的句子:“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信念、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声音在山谷里格外清晰。
造币厂:模拟造币中的精神传承
造币厂的老厂房内,木质印币机静静立在窗前。非遗传承人周师傅(家族世代传承红军币复刻技艺)展开模拟印币的工具:“这组铜模是按当年红军造币厂的样式复刻的,图案里的‘镰刀锤头’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跟你们在教材里看到的原图一模一样”。他示范调油墨:“红军当年用的松烟油墨容易晕染,我们改良后保留了复古质感,又方便你们操作,就像教材案例里说的‘既守传统,又求创新’”。
党员们轮流体验模拟造币,刘老师在旁结合历史讲解:“1928 年,红军在这里造出‘工’字银元,解决了军需难题,更重要的是用货币形式向群众宣告‘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这跟教材里‘民心向背是革命成败关键’的结论完全契合”。有位党员印币时总让图案歪斜,周师傅笑着指导:“要让铜模均匀受力,就像咱们做工作,既要用劲,又要找对方法,教材里的‘调查研究’案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傍晚的交流会上,大家捧着自己印的模拟红军币畅谈体会。“这币面上的图案虽简单,却藏着大道理”“党课里学的‘群众路线’,在造币故事里有了更具体的模样”。刘老师拿起教材总结:“这 8 天的培训,就是要让大家从历史案例里找方法、从红色技艺里悟精神,把井冈山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
红色培训基地的贴心保障
住的红色培训基地按 “军营标准” 布置,房间里的书架上摆着《红色家书》《井冈山精神读本》等书籍:“晚上可以翻看,跟在单位的学习室一样方便”,基地管理员介绍。餐厅提供的 “红军餐” 搭配合理,糙米饭、南瓜汤旁总放着一小碟辣酱:“照顾云南来的同志口味,就像你们开展工作要‘因地制宜’”。
每天课前,基地工作人员会提前调试好音响设备,培训教材的电子版同步传到学员群:“万一忘带纸质版,手机上也能看,跟你们用的线上学习平台一样便捷”。有位党员的钢笔没水了,管理员立刻递来备用笔:“这些细节虽小,却能让大家专心学习,就像当年红军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离别的那天,每个党员的资料包里多了一本装订好的 “培训心得集”、自己印的模拟红军币和红色主题纪念章。大家在造币厂的老槐树下合影,背景是 “井冈山造币厂” 的石牌,每个人的眼神都透着坚定。照片下方,“方诚旅游(井冈山)国际旅行社” 的字样悄然印着,像被红色培训的暖阳轻轻包裹。
大巴驶离时,有位党员摩挲着培训教材说:“这趟培训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以后要把学到的精神用到工作中”。其实无需多言,刘老师的深刻讲解、周师傅的耐心指导、基地的细致安排,早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里,等待着在实践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