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闲来无事,想起世人常言:“桂林山水甲天下。”便踏上了去阳朔的路。沿途的青山,像是用水墨轻轻勾勒的画卷,江水悠悠,山峦错落,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这片静美。然而,在那熙来攘往的游客之间,在“大榕树”和“聚龙潭”的热闹之旁,却藏着一处出奇的冷清,冷清得像一声被风吹散的叹息。它的名字,叫鉴山寺。
按理说,这座寺庙位置极佳,离那些“网红”景点不过咫尺,本该借着人潮的东风,香火鼎盛,热闹非常。可现实却偏偏要和逻辑唱反调——这里,几乎无人问津。你若问我为什么,我当时也不知,只觉得心里一痒,非要进去探个究竟。
一查方知,这鉴山寺的来历,可不是泛泛之辈。唐开元年间,公元七百一十三年,它就立在这片土地,足足一千多年。多少朝代兴替,多少风雨剥蚀,它都默默伫立,见证了阳朔的世事变迁。而更添传奇的是,它与鉴真大师还有一段不浅的缘分。据史书记载,那位唐代的大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未果,从海南北归,途经桂林,曾在此讲学授戒,把佛法的智慧,种在这片山水之间。后来,本如法师也曾担任方丈,他师出名门,学问渊博,为这座古寺注入过新的生机。
如此看来,这座寺庙本该气象非凡。然而事实却是,它冷落得像被遗忘的书卷,封在角落积灰。原因何在?我在门口看见了一张“公告”,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早在二〇一八年,这里就被吊销了宗教活动场所的登记证,如今仍处在整改之中,任何宗教活动都不得举行。寺门虽然还开着,却只剩下寂静,任由风声在殿宇间穿梭。
我仍迈步而入。青苔附着在石板路上,仿佛岁月的痕迹悄然爬满;殿堂的门窗覆着薄尘,透过暗淡的玻璃,佛像被白布笼罩,不复昔日的庄严。曾经回荡诵经声的院落,如今只有风拂树叶的沙沙响。我站在空旷的大雄宝殿前,心里莫名生出一种荒凉感。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仿唐式寺院,当年何等辉煌,如今却寂寥至此,岂不是一段讽刺?
然而,当我转身欲走,阳光从云隙中透下,洒在飞檐之上,泛起一抹金光。那光,仿佛在告诉我: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一丝温暖留在人心。或许,有朝一日,这里会再度钟声悠扬,香火鼎盛。即便不能,我也愿这座千年古寺,继续在岁月中安然守候,守住一段古老的记忆。
世间繁华皆有起落,风雨过后,总有新的光明。愿读到此文的你,也能在喧嚣中觅得一片宁静,守住自己的山水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