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中国有句老话:“笑脸迎客,财源滚滚!”
可是泰国的某些商家好像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一样。
在他们眼里面总觉得中国人离不开泰国的水果,也离不开泰国的旅游,于是那些泰国的老板就变着法的搞特殊化。
但是他们忘了,咱们中国游客出门是为了开心又不是为了受气。
他们在水果摊旁边摆的牌子,明摆着就是在说中国人没素质。
这下好了,咱中国人也就不惯着他!
泰国人水果大批量烂掉 不得不倒掉
最近,泰国出现了大批量的水果堆在摊上、仓库里烂掉,卖不出去的现象。
榴莲、山竹、芒果、椰子……这些本来被中国游客抢着买的热带水果,现在只能白白变质发霉。
而这一切,也都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
毕竟在泰国的水果摊上,我们看到的标语往往不是“欢迎光临”,而是“请不要按压水果”“碰了就要买”甚至更不客气的——“如果破坏,照价赔偿”。
明明可以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也可以用英文、泰文写,但他们偏偏选择用最直白、最刺眼的中文写出来,摆明了就是只给中国人看。
这感觉就像指着鼻子说:你们素质低、你们手欠、我得防着你们。
试问哪个游客看到这种牌子还能开心地买下去,这不就是明摆着找不痛快。
而他们自作自受的结果就是——中国人不买了。
很多游客宁愿去超市明码标价地买,或者干脆忍一忍不吃,也不愿再去这种摊子前“受歧视”。
一些本来做批发往中国发货的贸易商也放缓了节奏,因为泰国这边的价格和态度都越来越“迷”。
而且泰国似乎忘了,他们的水果之所以这些年卖得好,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中国游客和中国市场撑起来的。
要知道,泰国之前一直是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门选择——价格合适、距离近、水果好吃、文化也亲近。
每年都有大批中国人飞去泰国旅游,顺便实现“水果自由”。
尤其是泰国的金枕榴莲、小菠萝、山竹,在国内卖得贵,到了产地自然要吃个痛快。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泰国果农和水果商都是笑着做中国人生意的,甚至不少摊主会简单学几句中文,“好吃”“便宜”“甜”来回说,就为方便卖货。
可现在,这群白眼狼们竟“不要脸”的认为,不管我怎么定价、反正你们中国人都会来买。
所以泰国某些市场、路边摊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各种侮辱中国人的骚操作。
但我们愿意买,不代表我们“人傻钱多”、更不代表我们不在意尊重。
而这届中国游客,也早就不是十几年前那样了。
大家见识广了、选择也多了。
你泰国对我爱搭不理,我可以转身去越南吃榴莲、去菲律宾吃芒果、甚至就在国内买进口水果——价格也许贵点,但至少不受气。
更何况这几年泰国旅游的性价比也在下降,机票涨价、酒店不便宜、服务还不如从前。
不少人开始转向其他地方旅游,比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甚至中亚国家。
而且除了水果摊上的不愉快,还有一些其他现象也让中国游客感到寒心。
比如某些景点只对中国游客收取比本地人更高的门票;一些出租车司机一看是中国人就故意绕路不打表;甚至部分餐厅推出所谓的“中国菜单”——价格直接翻倍,服务反而更差。
更离谱的是,有些商家甚至贴着“不欢迎中国人”的标识——这种赤裸裸的歧视,谁能接受?
相比之下,像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这些同样依赖中国游客的国家,却越来越重视服务体验和文化尊重。
他们会专门安排中文服务员、接入支付宝微信支付、甚至菜单都翻译得清清楚楚。
这不是说我们非要特殊照顾,而是起码的平等和尊重。
说到底,旅游业是服务业,服务业核心是态度。
中国人不是不能接受提醒,比如“水果易损、轻拿轻放”——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你用指责、防备、甚至侮辱的方式写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谁愿意高高兴兴出来度假,却莫名其妙被当成“没素质”的人防着?
所以今天泰国水果烂市,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市场的自然调节。
它告诉所有海外旅游目的地:中国游客不是待宰的肥羊,我们有选择权、也有判断力。
你尊重我,我消费得开心、你也赚得舒服;你要玩区别对待、搞小动作,那对不起,我们能用脚投票。
现在泰国一些醒悟得早的商家已经开始道歉、改标语、整顿服务了。但损伤已经造成,信任一旦破裂,修复起来就需要时间。
而那些烂掉的水果,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不少还在做梦的人。
中国人讲“和气生财”,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笑脸迎客,才能财源广进——这本该是全世界的生意人都明白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