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客人熄火,老外成了救命稻草。
▲
首图 | 旅界实拍
领域| 酒店业
01
前段时间,我在上海出差,住在太古汇的镛舍。
吃早餐时,恍若踏入了一个小型联合国,四周挤满了外国人,讲日语的年轻情侣翻着菜单,带小孩的美国家庭围着自助台转悠,白人老头在和她的年轻太太争论蜂蜜到底应不应该配Shanghai Dumpling(小笼包)。
上海镛舍酒店/旅界实拍
我坐在角落观察,突然意识到,上海高星酒店的客人结构真的变了。
后来,我又带孩子去上海养云安缦酒店度假,那家酒店一共不到50间客房,安静而私密,格调极高。
这回,我又在酒店遇见了来自全球的面孔。
一对白发苍苍的法国夫妇慢悠悠地在庭院晃荡,另一对韩国夫妇微笑欣赏庭院里的千年古樟树,还有一群包裹严实的中东家族,谈笑风生间,似乎把酒店当成了夏季行宫。
我开始好奇,这些外国人,怎么都涌到上海了?
于是,我和酒店员工聊了聊。
他们说,中东那边很多皇室成员都是“安缦痴”,来得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
还有一类安缦客户也很典型,韩国富太太。
她们最爱泡在酒店的楠书房,学习书法、茶道、香道、禅道,不喜欢张扬,却对这些充满东方意境的美学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
我把这些见闻讲给一家上海顶奢酒店的总经理朋友听。
他说,今年暑假,如果只看国内客流,上海酒店其实也不好过,但关键区别在于上海是很多外国人入境中国的第一站,赶上上半年中国入境游回暖,吃到不少红利。
“靠这波入境客,今年很多上海酒店业绩勉强持平,甚至部分酒店Revpar(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和Occ(入住率)比去年还涨了。”
我又追问,是不是每家都能靠老外赚得盆满钵满?
他摇头:“那得看你准备得够不够早,调性对不对,有没有国际认知度,像养云安缦是几十座明清古宅一砖一瓦堆出来的,这种被历史沉淀过的质感,老外最迷。”
我不由得想起一位安缦的工作人员曾和我补充说,今年这些海外的高净值客户,不只是来休息度假的,他们来找感觉,那种能让心沉下来、慢下来的感觉,而艺术与历史,恰恰是这种感觉最可靠的载体。
上海养云安缦酒店楠书房/旅界实拍
这背后,则是一个简单但重要的道理,有人靠降价吸引客户,有人靠调性留住世界。
当国内市场熄火,只有让世界进来,酒店才有机会活下去。
所以当世界回头,上海总在门口,因为它一直是那座让世界先进来的城市。
02
酒店人总有一种错觉,只要满房就满心欢喜,必须敲锣打鼓晒海报,哪怕Revpar低到几百块。
但对于懂得高净值客群心理的顶奢酒店来说,真正拉动营收的,其实不是量,而是质。
我能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是在上海养云安缦的某个清晨偶遇了一家法国私人定制旅行社的老板Victor。
Victor和我说,这些年,他带高净值的欧洲客户来中国,除了一些经典行程,最在意的还是这趟行程里如何能让客人们玩得不一样。
所以,他才会格外在意一家酒店能不能自带故事,就像他的很多客人是典型的“安缦痴”——
会为了住某一家安缦,专门跑到一个国家度假,这也是Victor总会把这家酒店列进行程的原因。
上海养云安缦酒店/旅界实拍
因为很多欧洲高净值客人不是第一次来上海,他们看过外滩夜景,也逛过豫园小巷,真正能打动他们的,是行程中那段独一无二,回家后还能反复讲述的体验。
这些客人带来的,也远不止是一间夜的收入,还有长时间的住宿、餐饮与一系列衍生服务的高频消耗。
以上海养云安缦酒店为例,它的历史厚重早在建筑阶段就开始铺开,让客人愿意相信这里每一砖一木都能讲故事。
那些从江西抚州迁来的明清古宅,一部分面临被水淹的危险,一部分是历史的遗失,有人拆分、运输、再重构,让它们重新在上海生根,对外国客人来说,则是天生具有吸引力的情绪纹理。
这种故事感不仅体现在建筑里,也延伸到了餐桌上,变成客人日常能感知到的体验。
意餐厅ARVA菜肴里有酒店亲手种植的本地食材,江西菜辣竹餐厅的古早味重写,所有细节都是为了让在地故事感成为餐盘里的一部分,客人在味蕾间就能感知到这片土地的脉络。
相较之下,上海还有宝格丽、J酒店等顶奢酒店,有的是黄浦江畔的历史建筑,有的高耸入云俯瞰陆家嘴,它们也有不少高净值欧美客人光顾,但从故事叙事来看,更多是在刻意做奢华表达,而非情境构建。
那种你住进去,感受自然就成的氛围,显然安缦更胜一筹。
旅界实拍
在这种体验意境里,建筑是框架,服务是氛围,餐饮是语言。
也只有真正懂这个逻辑的酒店人才能理解,在国内旅游遇冷时,为什么一些高星酒店会因这类入境高净值游客而翻盘。
他们住得贵、呆得久、在高净值圈层私域传播意愿强,这三点放在任何一家酒店财务模型里,都是杠杆级变量。
但也得承认,并不是所有酒店都准备好了这块。
很多上海乃至国内的高奢酒店只是卖得价格高,真正能把文化、空间、服务、餐饮整合成一套隐形体验的却凤毛麟角,这一点非常令人扼腕叹息。
03
未来还会有更多高净值老外涌入上海,但能不能长期留住人,考验的是背后那一整套软实力。
说到这,我想起在上海镛舍酒店办理入住时的一个小插曲:
一位意大利客人和前台比手画脚,想要确认早餐时间,可在这个一晚基础房型也要4000千多元的酒店,前台却迟迟无法用英语沟通,最后只能请出另一位同事来帮忙,场面一度有些尴尬。
要知道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但国际化三个字,真正落到酒店日常运营里,却是见真章的,如果基层员工的英语跟不上,老外客人体验的断层感依然很强。
而在上海养云安缦,画风截然不同。
我在酒店园区里闲逛时,看到一位开电瓶车的工作人员停下车,主动和一对韩国母女打招呼。
更让我意外的是,他居然用流利的英语,一边讲解院落里几百年历史的古宅,一边比划着樟树的年轮。
旅界实拍
韩国小女孩听得入神,不停追问,而那位师傅不仅对答如流,还顺带提醒他们下午有书法体验课,最好提前预约。
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会讲英语,而是能用故事和温度,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觉自己被真正接纳了。
在别的酒店,电瓶车师傅或许只是个司机,但在安缦,他更像一名会讲故事的文化讲解员。
这种细节,恰恰就是顶奢酒店的国际化底气。
我和几位常驻上海的外籍朋友聊过后,更加印证了这种感受。
他们觉得,很多奢华酒店的外表看似差不多,真正拉开差距的,是服务里懂不懂自己。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就像在上海宝格丽酒店,你喜欢美食、设计、时装等城市主题游,酒店会努力为你安排,在上海嘉佩乐酒店,你对法租界石库门那些老洋房历史感兴趣,也一定会有人为你细心讲解。
上海嘉佩乐酒店/旅界实拍
安缦亦如此,它把这种“懂”嵌进了文化和服务的日常,不是单纯解决问题,要让客人感觉被自然理解。
就像那位电瓶车师傅,他没把沟通当成额外工作,发自内心地把在地文化讲给客人听。
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今年上海的高星酒店里,上海养云安缦这类奢牌酒店能更好地吃到入境红利。
它的硬件故事固然足够厚重,但更重要的是,从上到下,都能让外国客人感受到一种被时刻照顾的氛围感。
你不会担心沟通障碍,不会觉得文化体验是摆拍,自然而然被带进一段属于这片土地的叙事里。
对高净值老外而言,这就是他们愿意反复掏钱的理由。
说白了,一个城市的高星酒店,归根到底,是这座城市对外沟通能力的缩影。
上海的幸运在于,它既有外滩和陆家嘴这样的摩登天际线,也有安缦、嘉佩乐这样能把文化和生活打磨进细节的酒店空间。
他们让这座城市再次证明,上海永远是中国最像世界的地方,也是世界最容易理解中国的窗口。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今年吃到入境游红利的上海高星酒店?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