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上,婚宴本是一桩喜事,却常常被压上了厚重的铜臭味。礼金的数字,仿佛一把尺子,量出了亲疏远近,也搅乱了人情本该有的温度。近日,羊城晚报的一则报道,将这老生常谈的风俗再度推到舆论的台前,引起众人热议。报道中说到:“请客千万别请两广人,礼金太薄,不够成本。”这话一出,便似冷箭,直射人心。社交平台上众声喧哗,有人赞,有人疑,意见纷纭,犹如赶集。
若追根溯源,广东的婚宴自有一份别样的味道。当地人不重礼金,而重聚首。礼金往往不过百余元,甚至还有主人家撕下一角留作纪念,余者退回,并且还要奉上糖果喜饼。婚宴的意义,在于亲友欢聚,分享喜乐,而非算计收支。广州市民陈姨的话说得明白:“婚宴图的是热闹,不是赚钱。”这份直白,恰道出了婚俗的本质。
许多网友亦为此击节叫好。他们说,广东婚宴没有喧闹的恶俗,没有层层索要红包的关卡;上桌时,客人等长辈动筷,氛围轻松而礼貌。这份文明与分寸,让人情回归了它原本的质地。有人感叹:过高的礼金,已让酒席变了味,像是一场生意。只有两广之俗,仍旧保持了“重情轻利”的本色,应当推广,让天下人都减轻负担。
学界也有人从文化上解读。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教授指出,广东的婚俗兼容并蓄,中西并存。其精神内核早已超越了功利性,更多的是尊重个人情感与自由选择。今之青年,也日益倾向如此:摆脱家族的牵绊,不再让婚礼成为利益交换的场合,而是自我表达的舞台。这与广东婚俗的特质,正不谋而合。
然而,世事从不一边倒。有人质疑:在经济不宽裕的地方,若礼金太轻,办酒席者岂不亏损?还有人说,某些地方的高额礼金,是宗族维系的一环,多少象征着情谊与地位。倘若贸然削减,便可能破坏了既有的秩序。更有人提醒:广东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独特,它的婚俗并非随处可复制。人情往来在某些地方,还担负着互助保险的功能,一旦削弱,可能会带来新的困境。
然而,透过纷争,我们仍能看到核心的问题——人们期待一种健康的人情关系。广东的婚宴给了我们启示:原来婚礼可以简约文明,可以回归祝福的本质,而不是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世道变迁,风俗亦该随之更新。若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让喜事真正成为喜事,不再成为谁的负累,那便是人情的正道。愿世人皆能在亲友欢笑中结成温情,而不是在算计礼金时生出隔阂。愿婚宴之喜,处处洋溢真诚与祝福,愿每一份人情,都轻盈如风,却长久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