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海、一夜入谷、一程微醺。
文|好酒地理局
清晨6点,当临海而立的蓬莱阁被晨光勾勒出金色轮廓,2公里外老蓬莱人时常光顾的海鲜农贸市场上,刚刚靠岸的渔获已经被摆上摊位。
从肥美的鱼类、贝类到鲜活的虾蟹,每一口似乎都能品尝出大海的鲜美。在市场上再寻一家面铺,只需15分钟,一碗冒着锅气的胶东海鲜手擀面瞬间就能唤醒味蕾。
在蓬莱,74.5公里的海岸线不仅带来靠海吃海的极致鲜味体验,也孕育出海岸葡萄酒这一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版图的鲜明坐标。
早在1873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便在蓬莱引种下第一株酿酒葡萄。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这里不仅成为中国近代葡萄酒产业的发祥地,更凭借独特的海岸风土跻身“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
制图@好酒地理局
蓬莱因葡萄酒而闻名于世,但蓬莱海岸不止于酒。
作为海上仙山的代名词,蓬莱自古便有“人间仙境”之誉。地处黄渤海交界的港口优势,又孕育出隋唐时期“北方第一大港”,中国最早通向海外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便是从这里起航。
当厚重人文、鲜美风物和标杆产业悉数交织于蓬莱,不止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东方葡萄酒名城,也为更多人走近和理解葡萄酒,提供了更加多样也更为亲近的入口。
一座鲜活酒城
七月刚刚过半,张艳梅的视频号“葡萄酒理想国”已经有了21个更新,其中15条都与蓬莱有关。
主业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的张艳梅,还有另一个身份:蓬莱海岸葡萄酒产区年度最佳讲师和推广大使。在七月举办的2025葡萄酒旅游大会期间,她再次来到蓬莱,受邀担任第四届“丘山论酒”大会主持人,其间还走访了君顶、瓏岱、逃牛岭等精品酒庄。
▎张艳梅在第四届“丘山论酒”大会上
尽管行程紧凑,张艳梅还是忙里偷闲,去“打卡”了朋友推荐的老字号饭店,吃到了相当惊艳的“灵魂米饭”——当地人称海肠捞饭,她甚至还买了原料回家复刻。鲅鱼水饺、蓬莱小面,也都是不能错过的本地鲜味。
▎部分蓬莱当地美食(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为靠海吃海的千年古港,蓬莱的鲜味密码正源于这片山、海、岛、礁交织的独特海岸地貌。
从地图上看,蓬莱地处中国第一大半岛的山东半岛北海岸,属黄渤海交汇的咽喉地带,这里也是我国最北端的海域。
制图@好酒地理局
北太平洋西部势力最强的黑潮暖流,在沿东海北上时,其中一支进入黄海,并越过渤海海峡直抵渤海,为渤海湾冬季不冻提供热量,造就了蓬莱港等终年不冻港。
黄海暖流与沿岸寒流交汇形成的独特水文条件,也为这片海域带来了丰饶的海洋水产。黄渤海渔场作为我国四大渔场之一,便是以渔业资源丰富和生物多样性而著称,山东“海鲜第一大省”的底气,就来自这里。
制图@好酒地理局
胶东海鲜不仅多,且极鲜,原因就在于黄海中央存在显著的凹陷海槽,冬季残留在此的大量冷水,受地形阻挡无法与外海充分交换,形成一片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的低温水团。
当夏季海洋表层和沿岸水域温度升高时,这个低温水团会让周边海水整体处于低温高盐状态,特别是山东半岛所在的北黄海及渤海海域,受黄海冷水团影响最为明显。在冷水环境下,海参、扇贝等海鲜生长周期更长,可积累更多营养物质如多糖、皂苷等,肉质也更厚实弹韧。
▎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贝类产品
特殊的局部海洋环境,不仅让冷水慢养的蓬莱海鲜肉质紧实,个大味鲜,也因海洋调节使得蓬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成为苹果、大樱桃等温带水果的最佳产地之一。
更得天独厚的是,由于蓬莱地处中国大陆唯一北面向海的海岸线,南部背靠半岛中部昆嵛山脉和艾崮山脉,夏季南来的季风经山脉过滤掉多余水汽,使得蓬莱临海而不潮湿,不仅气候宜人,也非常适合酿酒葡萄种植。
▎蓬莱产区标准化葡萄基地
1861年烟台开埠的同一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来到蓬莱,发现这里与家乡纽约所处纬度相近,土壤与气候也非常适合果树栽培,便先后将18个西洋苹果品种、18个梨品种、12个葡萄品种、15个樱桃品种和9个李子品种引种到蓬莱和烟台一带。
这些果树良种,后来成为中国现代苹果和大樱桃等水果栽培的起源,也孕育出了蓬莱人舌尖上的另一重鲜味。
每年春天,蓬莱漫山遍野的花海中,有一多半都是能结果子的,当地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果园。山与海的完美结合,不仅为蓬莱带来丰饶物产,还造就了一座鲜活酒城。
▎蓬莱海岸边的种植园
1892年南洋华人首富张弼士之所以选择在烟台创办张裕,正因为彼时这里已遍种葡萄,加上开埠后得风气之先,中国近现代葡萄酒产业的燎原星火,自此从这片仙境海岸点燃。
作为中国现代化起步最早的葡萄酒产区,在被葡萄酒文化浸润百年间,葡萄酒之于蓬莱,已不仅仅是一瓶酒,而是经由种植、酿造、配套、科研、旅游、文化等细枝末节,一路盘根错节地深植于这片水土,进而融入当地的人文底色之中。
风土与生活的最佳结合
一百多年前,以倪维思和张弼士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和华侨实业先驱,开启了蓬莱海岸葡萄酒与世界的第一次连接。
百年后的今天,当蓬莱作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的产区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精品酒庄亦相继落户于此,实践着从世界到蓬莱的产区深耕路径。
在蓬莱南部的大辛店镇,有一座山头不算巍峨,海拔只有243米,却因昔日道教领袖丘处机曾在此隐居修行而得名“丘山”。其东面还有一片湖泊,名为丘山湖,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三大水库之一,也是蓬莱最大的水源地。
以丘山和丘山湖为锚点,拉菲瓏岱、逃牛岭、苏各兰、安诺、仙岛、朗歌、弘辰百诺等众多精品酒庄扎根于此,共同构成了蓬莱“一带三谷”葡萄酒产业布局中的核心示范区。
制图@好酒地理局
在张艳梅的产区观察笔记中,24平方公里的丘山山谷被描述为一幅舒展的长卷:丘山水库铺陈出潋滟湖光,木兰沟等九个美丽乡村散落其间,七座风格迥异的酒庄在坡地与湖畔次第生长。
十多年来,这片原本少有外人光顾的丘陵谷地,以葡萄酒为线索,将葡萄园与村落、湖泊和传说缝合成一条可居可游的“山海慢游带”,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成为蓬莱海岸葡萄酒旅游文化的闪亮名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制图@好酒地理局
南王山谷和平山河谷作为蓬莱“酒谷”布局的另外两大支点,同样将葡萄酒旅游作为产业深耕的主线。
比如君顶酒庄,以高品质葡萄酒为核心,将产业链的每一步都变成游客可体验的内容。6000亩自有葡萄园、8000平方米地下酒窖和国家级酿酒师团队,既保证了酒的品质,也给游客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喝得懂”的素材。
如今君顶酒庄的门票收入占比不到20%,住宿、餐饮、运动、课程、会员销售构成了酒庄旅游的多元收入。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延长到1.5天,人均消费提升3倍。酒庄酒复购率连续多年保持在60%以上,实现了“卖酒先卖体验,卖体验再卖酒”的良性循环。
▎君顶酒庄为4A级葡萄酒主题旅游景区,并拥有葡园高尔夫、五星级葡园酒店及葡萄酒文化艺术交流推广等产业集群。
国宾酒庄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中式唐风酒庄,通过园林式的酒庄建筑风格和盛唐美酒节等酒旅融合探索,塑造了不同于西方葡萄酒文化调性的独特东方意蕴。
▎国宾酒庄
如果说以君顶、瓏岱、国宾等为代表的蓬莱三大谷地酒庄群落,浓缩展现了平衡于山海之间的张力,那么地处滨海沿岸,与海岸线相距仅3公里的龙亭酒庄,可称得上是蓬莱海岸基因的极致代言。
2005年从昆士兰大学毕业的宋妍,曾在留学期间游历各大知名酒庄,并萌生创办一座家族式酒庄的梦想。作为葡萄酒重度消费者,她对葡萄酒的热爱不仅仅因为酒,还源于酒庄所传递出的田园生活理念。
在为梦想中的酒庄选址时,宋妍希望在“中国最适宜葡萄种植酿造的风土”和“中国酒庄家生活净土”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蓬莱海岸成为不二选择。
这里可观海,可听风,交通便捷,距离北京和上海都2小时可达。仙境蓬莱的古老传说、海市蜃楼的自然奇观、胶东海鲜的肥美鲜活,让“神仙日子”成为日常,尤其适合夏日避暑。
而作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底蕴深厚的发轫之地,除了水土适宜,蓬莱还拥有成熟的产业配套和丰富的果树栽培经验——这是时间赋予蓬莱风土的另一种得天独厚。
得益于风土与生活的完美契合,面朝大海的龙亭酒庄就这样孕育而生。自2019年开庄,仅用不到五年就跻身中国精品葡萄酒第一梯队。
▎龙亭酒庄以法式庄园为建筑外形,东望绿水碧波,北眺海天一色,怀拥绿坡连绵的葡萄园。
而在葡萄种植与酿造外,龙亭酒庄还有另一重身份,即主打人文度假的青普文化行馆之一。
作为国内著名人文度假品牌,青普文化行馆的选址皆为自然和人文景观俱佳的山水胜地,且每一间分号都将在地艺术文化体验做到极致。
在龙亭,除了推窗见海,还能就近品尝蓬莱小面的筋道和胶东梭子蟹的鲜美。蓬莱宜人的海洋微气候及富含矿物质的海积平原土壤,则赋予龙亭葡萄酒海风般清冽的酸度和鲜明的矿物质感。
▎龙亭酒庄客房临海而筑,推窗可见碧波接天,低眉便是葡萄园子新绿初染。傍晚时,海鸥掠过浪尖,晚霞烧透云层,夜里星空低垂,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一把来。图源@龙亭酒庄
当舌尖上的鲜味与美酒,共同成为这片仙境海岸的风土语言,葡萄酒也跳出了传统的叙事框架,不再只是遥远的鉴赏对象,而成为渔港烟火和家常餐桌的一部分。
无论是龙亭或瓏岱、君顶、仙岛、逃牛岭,中国精品酒庄们关于拓展葡萄酒边界的种种探索,也证明了一瓶好酒的价值,不仅在于复杂的风味层次,更在于如何自然地流淌进生活。
图源@Mystic Winery仙岛酒庄
而蓬莱海岸,作为顶级风土与鲜美生活的最佳结合,也为葡萄酒的破茧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全球酒旅的蓬莱样本
木兰沟村,原本只是蓬莱大辛店镇下辖的一个普通村庄。典型的胶东低山丘陵地形,让这里房屋起伏错落,邻里间串门也少不了要上山爬坡。
由于交通不便,过去这里少有外人造访,村里几乎唯一的产业就是种苹果,年轻人也大多背井离乡。但也正是这片层叠错落的丘陵山地,引来了一个个世界级知名酒庄,让这片古老风土得以被发掘,并悄然重塑了村庄的面貌和生计。
▎木兰沟村的梯田式葡萄园
今天的木兰沟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国际庄”,瓏岱、逃牛岭和苏各兰等国际精品酒庄的进驻,让村里人气越来越旺。络绎不绝的访客,除了给木兰沟村带来名气,也送来了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随着一个个酒庄落地,村里约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租给了酒庄,村民们除了坐享稳定租金,在自留的果园里侍弄些苹果、桃子、杏,还能到酒庄上班,再拿一份工资。
2018年,木兰沟村还成立了蓬莱联民农业专业合作社,以酒庄旅游为核心,延伸发展特色民宿,并配套打造了胶东手工特色馒头房、水果采摘园、垂钓园等体验项目。
如今全村150户人家中,超过80%的村民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葡萄酒产业链。曾经单一的苹果主业,也被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葡萄酒旅所替代。
▎木兰沟村的众多酒庄已经和许多当地村民形成稳定的劳动雇佣关系,不少村民还是从酒庄选址时一直工作至今的“元老级”员工。图源@瓏岱酒庄
尽管引入了国际知名酒庄,木兰沟村的通用语言仍是亲切的蓬莱话。酒庄里除了少数洋面孔外,绝大多数员工都来自蓬莱本地。
这些世代躬耕于此的农人,原本就是果农,对土地的脾性了如指掌。在与国外技术专家的协作中,本土的果树种植经验也无缝衔接到了葡萄栽培中。这份深厚的在地联结,让蓬莱风土的精髓得以被最真切地诠释。
每年采收季结束后,瓏岱酒庄都要支起大锅,用酒庄农场自己种养的食材,做成地道的胶东家常菜,犒劳辛勤一年的团队。逃牛岭引进的米其林餐厅“喜粤8号”,餐盘上的点睛之笔,往往也是采自木兰沟山间地头上的时令野菜和果蔬。这种国际高端餐饮与在地风物的结合,正是蓬莱模式的特色。
图源@RunwayCow逃牛岭度假酒庄
木兰沟村所在的丘山山谷,整体蜕变则更为宏大。
作为国内首个系统规划的葡萄酒主题度假综合体,丘山山谷已累计投入超40亿元,打造了集1.5万平方米现代化游客中心、20公里环湖游步道、800车位大型停车场、千人级会议集群于一体的完善设施。
▎蓬莱丘山山谷酒庄集群
七座风格各异的国内外精品酒庄群落,超过7000亩的优质酿酒葡萄园,米其林餐饮体验与粤菜鲁菜美食矩阵的引入,加上200余间主题民宿和精品酒庄客房,让这片山谷真正成为一座葡萄酒“理想国”。
蓬莱还积极拓展亲子马拉松、采摘节等主题活动,并成立酒庄旅游联盟,将丘山山谷、南王山谷、平山河谷和近海的海岸带酒庄聚集区,即“一带三谷”的核心资源串联,形成涵盖休闲度假、星空露营、研学交流等多元场景的深度旅游路线,年均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
2025年7月5日,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将“全球杰出海岸葡萄酒旅游目的地”认证授予蓬莱,这片仙境海岸由此成为葡萄酒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全球典范。
▎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主席何塞·安东尼奥·维达尔将“全球杰出海岸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的证书授予蓬莱产区
而蓬莱经验的全球价值,正在于其“嵌入式发展”的共生模式。
在第四届“丘山论酒”大会的聚光灯下,美国华盛顿塔科马大学研究员辛西娅·豪森和普吉特湾大学研究员皮埃尔·利——这对曾写作《中国葡萄酒游记》(Adventures on the China Wine Trail)的学者搭档,再次以“老朋友”的身份回到中国。
现场与主持人张艳梅的对话中,豪森用一句话概括了她的最新观察:中国已将“政企学农”写进产区基因。即政府以政策、补贴和基础设施搭建舞台,企业把风土酿成产品,高校输送技术与人才,农户则以土地、故事和劳动力共享红利。
▎第四届“丘山论酒”大会现场
四方角色清晰,却又像酵母与糖分般相互激活。
皮埃尔·利则用木兰沟村的案例,阐释了蓬莱“嵌入式发展”的秘诀:村里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老石板民居改成民宿,旧谷仓变成共享厨房。酒庄之间共享停车场、污水站与客源,避免重复投资。零和竞争被区域共生取代,历史积淀与政策支持成为最大杠杆。
两位学者一致认为,蓬莱经验的核心并非技术奇迹,而是让政府、企业、高校与农户先坐到同一张桌子前对话,再谈扩张与盈利——这正是全球葡萄酒业在多元消费时代最需要的可持续平衡方案。
作为蓬莱产区讲师和推广大使,张艳梅也在此次蓬莱之行后,对这片风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她看来,未来蓬莱产区将继续以丘山、南王、平山河三大谷地为骨架,串联酒庄、民宿、渔港、沙滩与古城,形成“一日看海、一夜入谷、一程微醺”的闭环动线。
蓬莱葡萄酒旅的关键词,也将是时间更长、空间更广、文化更深、社区更融、国际更响、足迹更轻。
“当海风再次吹过蓬莱海岸,游客带走的不仅是一瓶酒,而是一段被星辰、海浪、乡音与匠心共同酿造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