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航旅纵横7月17日宣布上线“民航官方直销平台”,已经过去一个月。这家背靠中航信、被网友寄予“民航版12306”厚望的民航服务“国家队”,目前平台直销机票价格仍普遍高于OTA(在线旅游平台)。这场旨在打破OTA平台主导的、依赖渠道代理费与附加服务收费模式的行业变革,似乎正遭遇现实阻力。
经常坐飞机差旅的用户对航旅纵横软件并不陌生,这家由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股东涵盖国航、东航、南航等主要航司的民航信息服务龙头企业,在民航数据资源获取与整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为用户提供航班动态查询、手机选座等基础服务,其激活用户量超1亿。
上个月,航旅纵横以“源头机票、零差价、零捆绑”为核心卖点,整合38家国内航司资源,推出“源头直销”机票售卖业务,被业内称为“国家队正式下场”。
该功能上线伊始,市场反馈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其结算页面的极简设计直击行业痛点,“明码标价看得很清楚,不像某些OTA平台总要‘斗智斗勇’。”但更多的声音则吐槽航旅纵横的价格劣势,“除非是对价格不敏感、只想要透明省心的人,不然很难选它。”
8月18日,搜狐旅游在航旅纵横和携程平台分别检索8月29日北京至上海的机票,发现航旅纵横各个航司的机票售价,在大多数时段均比携程高出20至40元不等。
左为航旅纵横,右为携程平台
另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一个月内航旅纵横相关投诉已达1万余条,集中在出票失败、退款延迟和客服失联等问题,暴露出其从信息工具向交易平台转型出现的服务断层。
航旅纵横的入场是民航局推行“提直降代”政策(“提升直销比例、降低代理依赖”的简称)整整10年的重要举措。早在2015年,国资委明确要求国航、东航、南航等国有航空公司落实“提直降代”任务,目标三年内将直销比例提升至50%,同时把机票代理费降低50%。彼时,几大航空公司的直销比例不过一成左右,对OTA渠道存在较强依赖,高额的代理费支出压缩了航司利润空间。
进入2025年,随着政策推进与市场压力增大,航司加强自身直销渠道建设的需求愈发迫切。先是三大航司在“3・15”期间联合打击第三方平台代理售票乱象,随后开启“机票互售模式,如今借助航旅纵横建立统一的官方直销入口,旨在摆脱OTA渠道依赖,重新夺回市场主动权。
在此背景下,航旅纵横带着“价格透明、无捆绑、杜绝大数据杀熟、执行航司退改规则”等“六大承诺”入局机票售卖,上线初期迅速赢得市场声量,但其“透明却价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质疑声一直未停歇。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为什么价格比OTA还高?”面对网友的困惑,有业内人士分析,航旅纵横价格缺乏优势的核心症结,在于其难以突破机票行业的既定利益分配机制。
机票价格由航司制定底价并录入中航信全球GDS分销系统,OTA平台从GDS获取数据后,可通过酒店、保险等交叉销售利润补贴机票价格。这种“机票引流+附加盈利”的模式,使拥有酒店、旅游度假、金融服务等多元业务形态的OTA,具备持续补贴的能力。
反观航旅纵横,作为官方直销渠道受限于航司统一票价政策,既无法获得独家优惠,也缺乏多元化盈利渠道支撑价格补贴。例如,一张机票OTA平台能赚30元代理费,可能拿出20元补贴给乘客,自己靠走量或其他业务盈利,航旅纵横却无法如此操作。
作为中航信旗下的平台,航旅纵横虽凭借航班动态、值机选座等基础查询服务积累了大量用户,但在商业化探索方面一直步履维艰。早期尝试的付费选座、历史行程查询等功能,因用户抵制未能成功,最终转向机票销售这一成熟赛道,而单一业务结构使其难以承担与多元业务“造血”的OTA打价格战的成本。
正如民航专家王疆民指出:“航司既需要提升直销比例应付监管,又不敢得罪OTA这个流量大户,只能维持渠道价格平衡,直销平台自然难有价格优势。”
此外,与OTA成熟的24小时客服体系相比,航旅纵横客服团队响应延迟、推诿问题在功能上线后集中爆发;复杂行程出票组合、一站式出行服务等功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作为“民航国家队”的航旅纵横,为何难以复制12306的成功路径?
首先在定价机制上,民航与铁路存在显著差异。铁路票价实行政府统一定价,旅客在不同渠道购买同车次、席别的车票,价格基本一致。而机票定价高度市场化,受供需关系、淡旺季、航线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票价波动频繁且幅度大,不同航司、不同销售渠道之间难以形成类似铁路票价的“全国统一价”。
正如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研究员李锦所指出:“12306依托铁总独家代理权形成垄断,而民航市场航司分散,航旅纵横无法获取独家票源,必须面对存量渠道惯性与头部OTA围剿。”
在用户习惯上,有数据显示,航旅纵横现有1亿激活用户中,差旅人群转化意愿较高,但企业差旅主流预订渠道仍是TMC(差旅管理公司),个人用户则普遍依赖携程、去哪儿等OTA形成的使用习惯。
业内认为,其面临的核心挑战集中在三个维度:一是价值创造壁垒,平台未提供独家票源或颠覆性模式,仅作为现有渠道补充;二是商业平衡壁垒,激进商业化可能引发公共基础设施的隐私争议,保守运营则难以突破盈利困境;三是生态建设壁垒,相较OTA通过十几年积累形成“机票 + 酒店 + 旅游”的多元生态闭环,航旅纵横的“OTA化”转型,刚起步就面临资源整合的考验。
尽管短期难以撼动OTA格局,航旅纵横机票直销平台的上线仍被业内和舆论认为“具有行业价值”——对早已厌倦OTA套路的用户而言,航旅纵横的入局将分流对价格不敏感但对透明度要求高的客户,亦倒逼OTA平台在机票业务上更加规范,减少默认勾选、捆绑销售等行为。
在民航专家李瀚明看来,区隔于现有OTA的代理乱象,航旅纵横的“源头机票”更多体现的是其价值主张,以期建立用户的信任。但要真正实现民航直销的突围,还需在企业差旅等细分领域建立核心优势,而非简单复制OTA模式。这场民航出行业的变革,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检验。
(编辑:Mu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