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这片横亘于西北大漠的文化圣地
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艺术灵魂
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汇点
音乐、绘画与文明交融的象征
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
孕育出无数艺术灵感
正是在这片土地的感召下
姜莹老师
开启了她与敦煌音乐的深度对话
姜莹:2019年,我接到《乐动敦煌》创作任务时,内心充满激动与期待。其实,我一直对敦煌这座文化宝库充满敬仰与热爱。在接到这个项目之前,我就已经对敦煌的艺术风格有过一定了解,并创作过一些与其文化背景相关的音乐作品,因此在进入正式创作前,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前期积累。但即便如此,要创作一部时长达50分钟的完整音乐作品,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姜莹:在构思之初,我深知不能随意选取某一种民间音乐风格来代表“敦煌音乐”,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文化责任。于是,我决定从敦煌古谱出发,深入研究破译(解译)的25首唐代琵琶谱。这些古谱虽然只是残章断句,但它们承载着千年前敦煌音乐的基因和密码。我特别参考了席臻贯先生的破译成果,从中提取了多个音乐动机,再通过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扩展与再创作,从而形成了《乐动敦煌》整体音乐风格的基础基调。
姜莹:整部作品由13段音乐构成,每一段都承担着讲述一段戏剧内容的使命。在这个剧目中,几乎没有人物对白,故事的传递主要依赖于音乐。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语言,需要通过旋律、节奏、配器等元素,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某一段落可能要表现广袤无垠的西域大漠,而另一段则可能展现主人公内心的独白与思考。因此,我在创作中非常注重音乐的情绪变化与对比,通过不同段落之间的张力与转折,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音乐叙事体系。
姜莹:“乐动敦煌”这一标题本身就体现了音乐在整部剧中的核心地位。在创作过程中,我也特别强调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壁画中的敦煌乐器种类繁多,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不仅让观众“看见”这些乐器,更能“听见”它们的声音。在每一首乐曲中,我都选择一种民族乐器作为主旋律,辅以交响乐作为背景铺垫,力求在听觉上还原壁画中的音乐盛景。
姜莹:如今,距离《乐动敦煌》首演已经过去几年,当我再次聆听这些音乐时,依然能被其中的情感与力量所打动。我相信,这些音乐不仅能够打动我,也能够打动每一位走进剧场的观众。
姜莹:在所有13段音乐中,《月下少年》是我最后完成的作品,但如今它已成为整部剧的主题音乐。我有意设计一个核心主题旋律贯穿全剧,避免每一首曲子都完全独立,那样观众难以形成整体印象。正如电影中的主题音乐,每次出现都有变化,却始终令人铭记。我希望通过《月下少年》的旋律,让观众在看完演出后,脑海中还能回响那段熟悉的旋律,成为他们对整部剧的情感记忆。
姜莹:这首主题曲的灵感来源于前面某段音乐中一个反复出现的动机。在创作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这段旋律极具延展性,于是决定将其发展为主题音乐。尤其是“归来依然是少年”这句歌词,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是剧中主人公的心声,更是整部作品的精神内核——一个少年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追问、不断追寻的真实写照。
姜莹老师
以敬畏之心面对敦煌这座文化宝库
用音乐作为语言
将尘封的古谱唤醒
在现代语境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整部作品展现出
她对民族乐器的深刻理解
对音乐叙事结构的精准把控
以及对文化精神的深层挖掘
正如她所言
“归来依然是少年”
这不仅是剧中人物的心声
更是对所有艺术创作者初心
与信念的深情回望
愿我们都能在这场音乐之旅中
听见大漠的风声
看见壁画的呼吸
也找回心中那份
对理想与信仰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