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官网分享:
敦煌画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6年推出的六集4K人文艺术纪录片,镜头以1080P超清画质首次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围绕敦煌壁画形成的独特美术流派。影片从1943年漫天黄沙中的一辆驴车启程——年仅十二岁的常沙娜牵着父亲常书鸿的手第一次走进莫高窟,幽暗洞窟里骤然绽放的千佛、莲花、忍冬与宝相花,宛如一座“空中花园”,从此改变了父女两代乃至无数中国艺术家的生命轨迹。纪录片以“守护、临摹、再生、远行”四重主题贯穿,每集四十五分钟,在4K显微镜头与无人机航拍的交替中,既展示壁画原貌的纤毫毕现,也记录艺术家工作室里油彩与宣纸的温度。
第一集《黄沙里的花园》把观众带回上世纪四十年代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初创时期的土屋油灯,常书鸿带领董希文、潘絜兹等首批“敦煌人”在零下二十度的洞窟里搭脚手架、调矿物颜料,只为把剥落的线条一毫米一毫米“请”下壁画。第二集《摹写千年》则聚焦“敦煌临摹学”的诞生:画家们发现,古人以朱砂、石绿、金箔层层叠染的“没骨法”在相机里会失真,只有亲手临摹才能捕捉色阶呼吸,于是发展出“现状临摹、复原临摹、整理临摹”三种科学方法。片中首次公开常沙娜1953年完成的1:1《观无量寿经变》粉本,以及她用铅笔、水彩、油画三种媒介反复实验的1080P高清细节,让观众看见一朵莲花如何在不同材质中绽放迥异气质。
随着镜头进入新世纪,第三集《飞天出山》记录“敦煌画派”真正走出戈壁:2008年北京奥运颁奖礼服上的“青花瓷”纹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斗冠”上的唐草纹,均源自常沙娜团队对敦煌图案的当代转译;4K微距下,丝缎上的宝相花刺绣与壁画原型的对位分毫不差,却更贴合现代人体曲线。第四集《岩彩新生》把视线投向更年轻的创作者:80后画家张平在数字绘画板上重演唐代青绿山水,90后设计师黄薇把第217窟的联珠纹解构为手机壳图案,他们共同证明敦煌色彩体系并非博物馆标本,而是可呼吸的基因。
影片最动人的段落出现在第五集《重返丝路》:年迈的常沙娜带着学生重返巴黎,在她曾经留学的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举办“敦煌图案与当代设计”工作坊,法国学生第一次用敦煌土红、石青调制颜料,在画布上复刻第45窟菩萨的披帛。4K镜头记录下两种文明在同一抹颜色里的握手,也回答了开篇的追问——敦煌画派从来不只是“画”,而是一种跨越语言、材料与时代的“中国美学语法”。终章《千年一笔》把镜头升至高空,俯瞰今日的莫高窟与敦煌市区灯火相连,无人机灯光在夜幕中排出一道飞天轨迹,仿佛告诉观众:当1080P和4K影像把壁画放大到纤毫毕露,我们才真正看见,那束从十六国照进今天、并继续照亮未来的光。
【本文资源转载自:纪录片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