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湘江边嗦粉长大的地道长沙人,今年我终于踏上了心心念念的西藏之旅,在拉萨足足待了9天!说实话,去之前我满脑子都是辣椒炒肉和解放西的霓虹,回来之后,魂却好像留在了那片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这趟旅程太震撼了,但震撼之余,也有三个关于拉萨的疑问,像糌粑团子一样堵在我心里,不吐不快!
首先得说,拉萨这地方,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又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一百倍! 我们一家子都是第一次进藏,出发前紧张兮兮地准备了各种抗高反的药,结果到了发现,除了头两天爬楼梯有点喘(跟爬岳麓山感觉差不多,就是空气稀薄点),适应得还挺快。拉萨的阳光啊,那叫一个通透!晒在身上暖洋洋的,天空蓝得不像话,感觉伸手就能扯下一块蓝绸子。在长沙看惯了灰蒙蒙的天,突然见到这种纯粹的蓝和白(云朵也超大超立体!),眼睛和心灵都被彻底洗了一遍。
我们住的地方离布达拉宫不远,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这座雄伟的宫殿矗立在红山上。真正走到它脚下,那种压迫感和神圣感,照片完全拍不出来! 层层叠叠的白墙红墙,鎏金的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无数朝圣者绕着宫墙磕着等身长头,那份虔诚,看得我鼻子直发酸。爬上去虽然有点累,但站在白宫的平台俯瞰整个拉萨城,感觉自己是站在世界的屋脊,特别奇妙。布宫里面就更不用说了,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每一盏酥油灯,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和信仰,空气里弥漫着酥油和藏香混合的味道,时间在这里都走得慢了。
大昭寺绝对是拉萨的灵魂所在。八廓街永远是人潮涌动,但神奇的是并不让人觉得烦躁。顺时针跟着转经的人流走,耳边是喃喃的诵经声和转经筒哗啦啦的声响,看着磕长头的人用身体丈量信仰的距离,那种平和又强大的精神力量,真的能感染人。寺门口的青石板被无数朝拜者磨得光滑如镜,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据说见到就如同见到佛祖真身,那份庄严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在八廓街的甜茶馆里,花几块钱要一壶甜茶,学着本地人慢悠悠地喝着,看着窗外的人来人往,感觉自己也融入了这座日光之城的生活节奏。
除了这些“大明星”,拉萨的角落也藏着惊喜。 我们去了色拉寺看辩经,虽然听不懂藏语,但僧人们夸张的肢体动作、击掌提问的激烈场面,看得我们津津有味,感觉像在看一场充满哲思的行为艺术。罗布林卡,历代达赖的夏宫,像个大花园,藏式建筑和园林结合得很美,在里面散步特别惬意。药王山观景台是拍布宫侧影的经典角度,一元钱纸币同款视角,必须打卡!晚上我们还去看了《文成公主》实景剧,以星空和群山为幕布,场面恢弘,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看得人热血沸腾又感动不已,就是记得多穿点,晚上风大。
说到吃,长沙人表示拉萨的胃也很满足! 藏面,汤头浓郁,面条筋道,配上点辣椒酱,早上来一碗暖到心里。牦牛肉干,扎实有嚼劲,越嚼越香,路上当零食绝了。甜茶不用说,我的最爱,香香甜甜,比奶茶健康多了!酥油茶嘛,咸咸油油的,第一口有点怪,但配上糌粑(青稞炒面)捏成团子一起吃,竟然越吃越香,特别抗饿。在八廓街附近还吃到了超级好吃的藏式咖喱饭,土豆炖牦牛肉香浓软烂,盖在米饭上,绝配!还有牦牛酸奶,酸得掉牙,但加上白糖或者蜂蜜,搅一搅,那顺滑浓稠的口感,绝了!当然,作为游客,我们也尝试了改良版的藏餐,比如石锅鸡,汤鲜味美,鸡肉嫩滑,在高原喝上一碗,幸福感爆棚。不过我得说,藏餐整体口味比较质朴厚重,跟湘菜的香辣浓烈是两种风格,但绝对值得体验!
拉萨周边更是美得不像人间。 我们包车去了趟羊卓雍措(羊湖),翻越岗巴拉山口时心都快跳出来了,但看到羊湖的一瞬间,所有人都“哇”了出来!那湖水蓝得像一块巨大的、流动的宝石镶嵌在群山之间,颜色随着光线变幻,美得让人词穷,感觉灵魂都被净化了。纳木错太远没去成,留点遗憾下次补上。
在拉萨待了9天,每天都被震撼、被感动。这里的阳光、蓝天、雪山、圣湖、宫殿、经幡、虔诚的笑容、浓香的甜茶……一切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魅力。这座城,仿佛有种魔力,能让人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作为长沙人,我太爱家乡的烟火气和热辣了,但拉萨,它给我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触及灵魂深处的慰藉和力量。
不过啊,带着满心感动和美景照片回来,我这心里头却一直盘桓着三个没搞明白的疑问,像三只小牦牛在脑子里撞来撞去:
第一就是布达拉宫为啥非得建在红山上? 那么高,当年修建多费劲啊!难道仅仅因为松赞干布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还是说,建在山上,离天更近,更能体现它的神圣地位?或者有我们不知道的防御考量?
第二就是大昭寺门前那圈八廓街,为啥叫“八廓”? “廓”是啥意思?为啥不是“七廓”或者“九廓”?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感,是不是跟转经的圈数或者某种宗教含义有关?
第三就是为什么感觉整个拉萨城(甚至整个西藏)最核心、最热闹、最汇聚人气的地方,总是围绕着寺庙(大昭寺)? 这跟咱们内地城市以商业中心或广场为核心的模式完全不同。这种城市格局,是千百年来宗教信仰自然形成的,还是有某种特别的规划智慧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