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巫溪县,为什么做不好文旅?
文|清哲木
在重庆东北部的大巴山深处,巫溪县静卧于群山怀抱。公开信息显示;这里拥有64.8%的森林覆盖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市第一,大宁河一级水质为全市唯一,更坐拥包括8个主类、28个亚类和143个基本类型的丰富旅游资源。
巫溪县是我老家的近邻,其中,宁厂古镇作为“上古盐都”,曾经是湖北人去四川挑盐的古盐道,这里曾占川盐产量四分之一的辉煌,书写了“万灶盐烟”的繁华史诗。然而当周边武隆、竹溪县、平利县、巫山、奉节等区县旅游业风生水起之时,巫溪却陷入资源丰饶却产业贫瘠的尴尬境地——宁厂古镇沦为半荒废的危房群落,大宁河生态文化长廊被摘去4A招牌,笔者说句不客气的话,环绕巫溪四周,巫溪县文旅做得最差,没有之一!
一线天景区内
我对巫溪县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去竹溪县南部山区巫溪县几个乡镇是必经之路,而且也是巫溪县旅游景点相对集中的地方。前段时间,我进入巫溪县,眼前的宁厂古镇景象令人心寒,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很多地方悬挂着“此房危险、请勿靠近”的警示牌,杂草在废墟中疯长。曾经繁忙的盐业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古盐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消亡。
一线天景区内
据公开信息显示,原有2000多居民仅剩百余人,“人走镇荒”的恶性循环就此开启。尽管2022年启动了大宁盐场保护修缮工程,在整体崩塌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
10年前,我记得《半月谈》曾经报道过这个地方,10年后几乎毫无改变。巫溪作为山区小县财力匮乏,文物修复依赖“化缘式”申请。当然,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执政者有没有做好文旅产业的决心与思维,文旅部门的躺平模式和景区管理失序是巫溪县文旅服务的系统性懒政。
巫溪县城一角
譬如,我在8月3日,自驾去巫溪县打造的徐家镇“一线天”景区,新打造的3A景区服务中心和拦路杆子已经明确的告诉游客,这里即将开启“票根经济”的传统模式,当然,这不算什么,让人瞪目结舌的景区内道路狭窄,本应禁止机动车驶入的车辆长驱直入,导致几百米的峡谷在景区内造成了交通拥堵,峡谷内被周围的农户占道纳凉或打麻将,对过往的车辆视而不见,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不知道如果发生事故,巫溪县该作如何处理?地方有没有一点安全意识?有没有一点管理水平?你这是景区公共场所,管理岂能如此混乱不堪?安全生产无小事,这是徐家镇不重视?还是巫溪县政府不知情?涌入峡谷的汽车和纳凉的居民我看着心惊肉跳,步步惊心!打造景区是好事,但请巫溪县务必安全至上,不可有懈怠思维。
从“一线天”出来,给我的感觉是风景独特,有看点,但管理太混乱。游客在峡谷旅游险象环生,我是惊魂未定心惊肉跳的走了一圈。如今,巫溪县在打造“一线天”这个3A景区,作为一名游客,我建议巫溪县把安全生产管理放在第一位,风景再好如果没有安全先行,那也是“行”也“不行”。安全生产是景区的生命线,如果地方还停留在粗放式的发展思路上,在美的景区也会沦为自娱自乐的摆设。
宁厂古镇的残垣断壁间,还散落着篾制滤卤池的碎片,这些曾孕育华夏最早工业文明的器具,如今静默地诉说着遗忘的代价。巫溪文旅到底何去何从,只有巫溪自己知道该如何经营。当单一的产业支柱倒塌后,如何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答案或许藏于那些山水间——如何将盐的结晶智慧转化为发展哲学,这座“上古盐都”方能从时光的卤水中再度析出璀璨的光华。文旅发展能不能做好的思考,不是停留在景区的打造,而是自我思想的破茧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