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萍乡武功山金顶的星空渐次亮起。刚结束"垃圾兑奖牌"活动的郑州游客王萌,正举着刻有"绿色卫士"字样的金属牌,和同伴在帐篷前合影。远处的舞台上,非遗传承人正挥舞着七彩傩舞面具,与电子音乐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这一天,近万名游客涌入第十八届武功山帐篷季,在海拔1918米的山巅,共同书写着一场关于文明与自然的约定。
从"末端清扫"到"源头守护"的转身"
8年前来的时候,栈道边总有些塑料瓶在风里滚。"王萌翻出手机里的旧照片,对比着眼前干净的草甸,"现在捡垃圾还能换奖牌,揣着这枚牌子,感觉自己也是山的一部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让她觉得新鲜的活动,已在武功山坚持了8年。
2017年,景区工作人员发现,单靠保洁员满山清扫,根本赶不上游客随手丢弃垃圾的速度。"那时候每天要清运3吨垃圾,金顶区域的保洁员凌晨3点就要上山。"景区环保部负责人回忆。
转机始于一次头脑风暴。"既然游客是垃圾的生产者,为什么不让他们成为清理者?"带着这个想法,"垃圾换礼""垃圾换奖牌"活动应运而生。最初只是用垃圾袋兑换矿泉水,后来升级为积攒3公斤垃圾可兑换定制奖牌——正面是武功山云海图案,背面刻着"守护绿水青山"。
数据见证着变化:截至今年,已有6.37万名游客参与其中,4.05万枚奖牌带着体温被带向全国各地。更显著的改变藏在细节里:现在景区日均垃圾量降至0.8吨,保洁员的工作时间推迟到了清晨6点,"他们终于能看到日出了"。
300平方米里的"五心服务"
在武功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解员冯艳正帮一位游客调试景区导览小程序。这个300平方米的空间里,理论宣讲区的投影正播放着《武功山生态保护纪实》,文化展示区的非遗灯彩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光影。"您看,金顶服务点24小时有人,下山时累了随时能去歇脚。"冯艳指着地图上的三个红点说。
这三个红点——石鼓寺、中庵、金顶服务点,是景区"一二三四五"文明密码的关键一环。以实践中心为核心,"游客不下山,我们不下班"的承诺成了工作人员的日常。去年国庆,南昌游客小林在暴雨中滞留中庵,服务点的志愿者、讲解员不仅递上姜茶,还帮她烘干了湿透的鞋袜。"凌晨两点他们还在忙,说这是'五心服务'里的'贴心'。"小林在游记里写道。
特种兵与守山人的双向奔赴
"90后"景区管理服务中心“守山人”罗杰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特殊的合影:凌晨4点的游客驿站,几个"特种兵"游客正捧着热粥笑。2022年"特种兵式旅游"兴起后,武功山迅速建起24小时驿站,罗杰和同事们从“安保”成了"守夜人"。"
有个大学生说,他凌晨1点才到山脚,本来以为要睡露天,结果驿站不仅有热水,还有志愿者帮他规划第二天的路线。"罗杰说,驿站墙上的留言本记满了温暖,有人画了简笔画,有人写下"下次还来"。
这种双向奔赴,藏在每个细节里。在红色教育基地,退休教师张阿姨正给孙子讲武功山的革命故事;非遗表演区,孩子们追着傩舞面具跑,手里攥着刚领到的文明旅游手册;高山音乐会散场后,观众自觉把垃圾装进袋,等着天亮兑换纪念章。
山风里生长的文明
夜深了,金顶的风带着草香掠过帐篷区。金顶值班员李刚打着手电巡查,光柱所及之处,只有零星的帐篷灯在闪烁。"以前这个点,总有人在外面喝酒喧哗,现在大家都知道轻声,怕吵了山。"在李刚眼里的变化不止是垃圾少了——游客会主动扶起吹倒的指示牌,家长教孩子辨认"禁火区"标识,甚至有摄影爱好者蹲守两小时,只为拍下有人弯腰捡垃圾的瞬间。
第十八届帐篷季的第一缕阳光升起时,王萌把奖牌挂在背包上。她看到志愿者正和环卫工一起整理回收的垃圾,看到非遗传承人在教小朋友扎灯彩,看到电子屏上滚动着"文明武功山"的实时数据:参与环保活动6.37万人次,服务游客超百万。
山风穿过草甸,像在低声诉说:这里的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游客手里的奖牌,是驿站亮到天明的灯,是每个登山者脚下轻轻绕过的青草——它在人心里扎根,在山风里生长,成了武功山最动人的风景。
供稿:区党委宣传统战部
编辑:刘家乐
一审:胡启航
二审:陈思璟
三审:曾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