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阴霾逐渐散去的2025年,全球旅游市场迎来了久违的“报复性复苏”。从北极光下的芬兰雪原,到马尔代夫碧海蓝天的海岛别墅,再到文化交织的中东沙漠营地,世界各地的旅人再次踏上征途。而在这波全球出境游热潮中,国际旅行社,正在经历一场深度的重塑与变革。
一、国际旅行社:从传统代订向综合体验平台迈进
曾几何时,国际旅行社在人们心中只是一个“订机票、订酒店、做签证”的代名词。但随着自由行的普及和在线预订平台的兴起,这一传统职能正被快速边缘化。
“在数字化和体验经济浪潮下,旅行社必须从‘产品提供商’转变为‘体验设计师’。”携程国际业务副总裁王欣如是说。
如今领先的国际旅行社,更多地以“定制游”与“深度游”切入市场:他们不再满足于将游客从A点送到B点,而是深入了解用户的兴趣、文化背景、旅行动机,再设计出涵盖住宿、美食、互动体验甚至情绪记忆的全链路行程。
比如,某旅行社为热爱摄影的客人提供“极光猎人”主题线路,不仅安排专业向导,还配备星空摄影师现场指导;而对文化爱好者,则推出“地中海文明溯源之旅”,从雅典到伊斯坦布尔全程配备专业历史学家讲解,令用户不仅看风景,更“读懂”风景。
二、数字化转型:AI+大数据重塑服务体验
在技术推动下,国际旅行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与服务优化。例如:
AI定制系统:通过用户过往出行记录、社交媒体兴趣、搜索行为等数据,系统可自动生成符合个性偏好的初步旅行方案。
智能客服机器人:在多个语种下支持24小时实时问答,快速响应签证问题、航班变动等常见疑虑。
目的地数据地图:结合实时天气、热点事件、旅游口碑和安全信息,为用户提供动态调整建议,提升行程安全性与舒适度。
这种“科技赋能+人文温度”的服务模式,使旅行社重新找回了其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三、全球布局:中国旅行者推动国际旅行社重心东移
过去十年,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出境游人次持续攀升。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突破2亿,恢复并超越2019年水平。
面对这一巨大市场,不少国际旅行社开始主动“向东看”,强化在中国的本地服务能力:
德国TUI、法国Club Med等集团纷纷加大中文客服与中文网站建设;
日本JTB在北京和上海设立“深度日本”定制团队,服务高端客户;
泰国、新加坡等目的地旅行商,更与中国KOL合作,推出短视频营销,直接引流至预订页面。
可以说,中国游客的需求正在重塑国际旅行社的产品形态与服务标准。
四、可持续旅行:从概念走向实际行动
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环保与社会责任。国际旅行社若想赢得高净值用户的青睐,“可持续旅行”已成为绕不开的关键词。
如今,越来越多旅行社开始在路线设计中引入可持续理念:
减少碳排放的“绿航班选择”;
支持本地社区的“共生游学计划”;
鼓励环保行为的“碳积分奖励机制”;
推出“不打扰自然”的野生动物观察项目。
同时,有旅行社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合作,通过捐赠、志愿者旅行、乡村建设等方式将旅行与公益相结合,拓展了旅游的社会价值。
五、用户信任:品质与透明是长期发展的基石
虽然旅游市场正在复苏,但用户的风险意识显著增强。“中途更改、签证延误、目的地突发变故”等问题频发,使用户更加关注旅行社的应急响应与保障能力。
对此,国际旅行社普遍提高了服务透明度:清晰的退改政策、7×24小时多语种客户支持、与国际保险机构合作的旅行保障计划,以及在线评价系统,构建起用户信任的“防火墙”。
在品质方面,从酒店标准到用车安全,从导游资质到客户评价体系,越来越多机构将内部审核流程公之于众,强化品牌公信力。
六、未来趋势:旅行社将变得“更像生活服务商”
可以预见,未来的国际旅行社将不再仅限于“旅行中介”,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策划者。他们可能涉足:
远程办公+旅行(Workation):为数字游民和自由职业者定制海外居住方案;
健康疗愈旅行:结合医疗资源,打造“体检+休养+文化体验”的套餐;
家庭式多代旅行:满足“带孩子+陪父母”多样化需求的分龄产品;
AI沉浸式文化旅程:通过AR/VR等技术让用户提前“试旅”目的地,或在旅途中获得增强现实的沉浸体验。
这些新趋势不仅反映了消费升级的方向,也为旅行社提供了更多附加价值的空间。
结语:
新时代之下,国际旅行社不再是过去那个被在线平台“压价”的传统业态,而是正在走向“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前沿。它们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体验的策划者,也是情感与记忆的承载者。
对于渴望重新拥抱世界的旅行者来说,一个优秀的国际旅行社,早已不仅是工具,更是旅途本身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