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1年的西藏节日集会上,一位藏族姑娘站在人群中,脸上映衬着高原特有的红晕,常常被视作藏女最美的装饰。这抹红色仿佛是高原阳光亲吻她的脸颊,宛如天然的胭脂,尽管实际上这是敏感肌肤下显现的红血丝。久保田博二的镜头捕捉了这一动人的瞬间。
▲1981年,拉萨的街头,一位朝圣者于繁华与宁静之间独自前行。从遥远的家乡起步,他们将朝拜拉萨视作此生的至高追求。迈步、合十、举手、匍匐、五体投地,这一系列虔诚的动作交替进行,磕长头的独特方式让他们在路途上不断向神灵表达敬意。久保田博二细腻地记录下这一心灵的旅行。
▲1980年的拉萨,街头的一位女商贩正专注地经营着自己的小摊,陈列着形形色色的日用品、食品和纪念品,宛如迷你日杂店,生意颇为红火。年轻的藏族姑娘面带微笑,托腮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目光中透出一股温暖与亲切。Francois Lochon用镜头定格了这温馨的场景。
▲1981年,西藏街道上,四位藏民正在交流,其中一位女子轻轻裹着纱巾,早期的藏民对此种面部红晕曾误认为是遗传特征。随着医学知识的进步,大家逐渐意识到这并非遗传,反而是气候所致。因而,爱美的藏族女性有时会选择遮掩面容。其中一位康巴男子斜插腰刀,无论是气态还是神韵均显得独特而非凡。久保田博二记录下这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瞬间。
▲在1981年的西藏,一位藏民家庭的女主人正忙于制作酥油茶。藏民对茶的崇敬如同神物,因其饮食中乳肉类食品占据主导,而蔬菜与水果则相对稀少。因此,酥油茶成为每餐不可或缺的伴侣,他们常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此画面在久保田博二的镜头中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1981年的西藏,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民走在街头,头上的狐皮帽被称为扎规。虽然初印象中藏族服饰似乎大同小异,但其实却丰富多样,融入了无数细微差异,样式之多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首屈一指,久保田博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一独特文化的魅力。
▲1985年,在西藏,朝圣者们依然在用磕长头的方式进行虔诚的朝拜。一步步走来,合十、举手、匍伏以及五体投地的动作交替重复,宛如一场坚持与信仰的交响乐。
▲1985年,拉萨的布达拉宫前,一群藏民踏上了朝圣之旅。其中一位男子小心翼翼地将帽子拿在手中,因为进入布达拉宫必须遵循藏传佛教的禁忌,帽子被视作不敬的象征,连拍照也被禁止。这个景象让人深感文化的厚重和对信仰的尊重。
▲在一个普通的藏民家中,墙壁中央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上面覆盖着洁白的哈达,供桌上则满是新鲜的水果、粮食和各式食物,作为诚挚的供品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久保田博二的镜头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历史与信仰交织的画面。
▲1980年的珠穆朗玛峰,巍峨的山体宛如巨型金字塔,地形极其险峻,景色壮丽非凡。珠穆朗玛峰原名“朱母朗马阿林”,其中“朱母”在藏语中代表女神,而“朗马”有“第三”等多重含义,阿林意指山巅,完全意译下来为“第三女神”或“神女峰”,其宏伟壮丽被杨克林的镜头完美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