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翻译的点位介绍和打卡点设计,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我相信一定能大大提升外国友人来我们村庄游玩时的体验感!”……
近日,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毛岙村的德国机械工程师弗兰克正端详着由宁波财经学院“甬韵友行”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们翻译的打卡点位牌,不时发出赞叹。
宁波财经学院“甬韵友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活动现场(沈祺 摄)
原来,德国人弗兰克自2022年来到宁波后,就致力于毛岙村的国际友好旅游村庄建设实践,他在此筹建的Bamboo咖啡店已成为该村“国际友好”最生动的文化注脚,连接着国际友人与村民的情感,促进村民与游客的互动。但由于人手有限、项目繁多,弗兰克也面临着翻译信息不足、翻译内容不标准、文化特色不突出等痛点。
基于毛岙村国际友好旅游村庄建设需求,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甬韵友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便充分发挥英语、日语等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共建实践,聚焦乡村文旅品牌升级,优化多语导览体系。“在做好语言导览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依托学校文化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在当地特色打卡景点的打造上提供了多套方案,为毛岙村的国际友好村建设贡献了‘宁财智慧’。”该团队的负责人大二学生沈祺介绍说,近期团队成员们还参与了毛岙村举办的“乡春·正青春”项目活动,他们在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还通过手作工坊、文化沙龙提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不仅得到了文化名人和外国友人们的肯定,也为国际友好旅游村庄建设带来新视角。
宁波财经学院“甬韵友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活动现场(王郁涵 摄)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国际友好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桩桩一项项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具体任务。”沈祺表示,未来“甬韵友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将继续聚焦文旅服务国际化升级,持之以恒开展乡村文旅资源调研,努力为国际友好旅游村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黄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