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作为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全球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负担报告》中显示,2022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数达66.1万;而我国同年宫颈癌的新发病例为15.1万。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不仅呈上升态势,还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生命健康。
2021年《中华医学杂志》刊登的《北京市1399例宫颈癌的流行现状及临床特点》研究显示,诊断为子宫颈癌的最小年龄仅为17岁。同时,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小于35岁的宫颈癌发病率正以每年2%- 3%的速度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的8/10万已增加至20世纪80年代的16/10万。这一变化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性行为观念的改变、初次性行为年龄提前、性伴侣增多以及HPV感染的年轻化等。
不过,随着卫生宣传力度加大、优质科普内容传播推广以及福利政策扶持,越来越多年轻女性提高了宫颈癌筛查的意识,许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得以提前发现。
宫颈癌的病因与传播途径
2023年ICO/IARC全球及中国HPV相关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女性约98%的宫颈癌由高危型HPV导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约99%以上的宫颈癌病例与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的HPV亚型超过200种,其中高危型HPV主要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等。不同亚型的HPV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存在差异,其中HPV16和HPV18是最常见且致癌性最强的两种亚型,约70%左右的宫颈癌由这两种亚型引起。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此外,母婴传播、间接接触(如共用毛巾、马桶等)也可能导致感染。人体感染HPV后,大多数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自行清除病毒,但如果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就可能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进而逐渐发展为宫颈癌。
除HPV感染外,过早性行为、多个性伴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长期口服避孕药、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以及遗传因素等,都会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
接种疫苗,早预防早保护
2023年中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第2版)》提出了三级预防策略,其中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预防性HPV疫苗;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宫颈癌筛查;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对所有宫颈浸润癌患者根据临床分期开展适宜的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姑?/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