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村的绝美落日。 记者杨艳辉摄
鸟瞰卧龙古渔村。 记者刘凯达摄
小渔村星空营地。记者王俊星摄
杜曲村乡愁壁画。记者王俊星摄
沉寂了数百年的滇池沿岸渔村,在昆明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号角声中,接连被唤醒,迎来蝶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再次推动渔村一路向前。
渔村往事
盛夏的滇池上空,万里碧空如洗。
停泊在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委会小渔村村口的数十艘渔船,从出海捕鱼的工具变成游客拍照打卡的景观。从小就跟父辈在滇池捕鱼的土华明,看着这些饱经风浪的渔船,不禁陷入回忆。
小渔村的村民,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滇池的滋养。一直以来,村民渔捞于滇池、锄耕于田间,过着自给自足的质朴生活。“那时候生活条件差,粮食只够一家人吃半年,另外半年就靠在滇池捕鱼。”土华明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小渔村村民的生活大多如此。他的前半生经历,和村里大多数同辈人大同小异——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滇池边赤足嬉戏,捡拾螺蛳贝壳,无忧无虑;长大后,跟随父辈捕鱼,待船舱装满摇橹归航,然后把一天的收获拿到附近的集市或工厂售卖,维持生计。
后来,污染增加。“我们在滇池边种田、种菜、种花。”土华明说,那时大家着眼于生计,还未意识到滇池保护的重要性。
标志性的转机出现在2007年,云南省启动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确定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六大工程”。按照“一湖一策”的治理原则,开展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工作。随着滇池保护被重视,滇池捕鱼逐渐退出村民的日常生活。
2020年,滇池重点水域实施“十年禁渔”,小渔村彻底改变,74户人家不再有滇池捕鱼的经济来源。面对生存与生态的两难,小渔村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如何突围脱困?这不仅考验村民的智慧,也成了检验当地领导干部的试金石。
渔村蝶变
拥有600年历史的海晏村,凭借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成为滇池沿岸渔村突围的先行者,率先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2022年底,海晏村首家咖啡馆落日拾光开门营业。这家由传统农房改造的咖啡馆,将颓败农房变为休闲小憩、观滇池日落的绝佳地标,开启渔村新实践。“最初是带家人环滇池游玩,发现了这里。”落日拾光经营者、山隐文旅董事长李健明说,他是地道的云南人,喜欢喝咖啡,想做云南的第一个乡村咖啡馆品牌。
此后,在“政府+村集体+企业”的独特运营模式下,海晏村不断引入餐饮美食、精品民宿、文创集市等新业态,打造多元化的旅游消费产品,激活了沉寂的古渔村。
如果把咖啡馆看作海晏村蜕变的“破局”之作,滇池右里酒店则是小渔村这个后起之秀的“催化剂”。
2025年春节前夕,小渔村里由4户村民老宅改造而成的湖畔文旅度假酒店滇池右里试营业,并迅速走红。
酒店运营方云南同景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昕说,2023年,公司在小渔村布局帐篷酒店,基于这次“试水”,公司投入2000万元打造了滇池右里酒店。酒店试营业时正是冬季,清晨,透过窗户就能欣赏到元代昆明文人王升《滇池赋》中描述的“薄雾兮乍歛,轻烟兮初收”之景。“金色的阳光穿过薄雾,洒在滇池水面上,真的很美。”段昕说。
营业至今,酒店85%以上的住客都是外省游客。每逢节假日,酒店的16个房间供不应求。
“过去,村内建设无序,环境脏乱差,没有特色可言。”牛恋村的乡村CEO徐曦介绍,小渔村后来居上,得益于“1+1+N”运营模式,即1个运营主体、1个村集体、N个农户。该模式统筹兼顾运营主体、村集体、村民、商户等各方利益,把小渔村的“千条线”拧成“一股绳”。在整村一盘棋的统筹下,小渔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如今,小渔村里一步一景。芦苇荡随风摇曳,百亩马鞭草紫色花海如梦如幻,星空营地被网友喻为“漫画照进现实的秘境”。小渔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成为网红打卡点,游人如织。
与此同时,在“滇池畔最美落日打卡地”IP的加持下,海晏村如今有各类经营户119户,98户村民通过房屋租赁实现户均每年增收10万元以上。2024年,海晏村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成为滇池旅游的“留量”引擎。
政策赋能
2023年,滇池沿岸分布的183个自然村庄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年2月,昆明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昆明市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方案》。
方案明确,要以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建设为指引,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保持乡土风貌、体现乡韵乡愁、融合人文山水的美丽村庄,将滇池沿岸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基地、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滇池沿岸183个自然村庄中,选取46个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村落进行整体谋划,“一村一策”进行打造,其余137个自然村全面推进绿美乡村建设。依此方案,未来,滇池沿岸渔村将形成类型多样、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环线,绘就有生态、有特色、有文化、有风貌、有业态的滇池乡居图。
183个滇池沿岸村庄驶入发展快车道,泥泞坑洼的乡间土路变得干净平整,按照景区标准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一栋栋由螺蛳壳夯筑的红土墙民房修旧如旧,焕发生机……昔日杂乱无序的村庄,如今独具特色和魅力。
“面子”好看了,“里子”也要实在。滇池沿岸村庄因地制宜,不断引进精品民宿、咖啡屋、面包房、书店、影楼等新业态,古老的渔村增添了现代气息,更具活力。村庄在平凡的烟火气中,更显历史文化魅力。
产业悄然扎根乡土,文化流淌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村庄还是那个村庄,但已变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目的地。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数据显示,2024年,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共形成景观性业态137个、消费性业态874个,全年客流量超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5.4亿元,吸引社会投资4.5亿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4亿元。
绿道助攻
小渔村的星空营地、海晏村的绝美落日、福保村的绚烂花田、卧龙古渔村的乡村记忆、杜曲村的乡愁壁画、海埂村的鲸鱼湾……这些都成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热门打卡地。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
2021年3月,昆明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滇池绿道启动建设。作为串联滇池沿岸丰富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滇池绿道规划总长137公里,把散落在滇池沿岸的古村落“串珠成链”,实现发展共赢。
为打造好这条至关重要的纽带,昆明市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体参与规划设计。经过4年多的建设,108公里滇池绿道先行开放,成为市民和游客可感可及、休闲游玩的生态廊道。
“滇池绿道实现了以道守界、依道带面、串道活链、借道展卷四大目的。”5月17日,上海市普陀区党政代表团到昆实地考察滇池绿道建设和滇池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这样介绍。
建成开放的滇池绿道不仅实现了以绿道守护滇池边界、依绿道协同开展沿线区域治理和一体化国土空间整治的目的,还串联起沿线43个主要湿地公园、2个历史文化名村、20余个美丽乡村,将滇池绿道打造成滇池旅游黄金岸线的“翡翠项链”。据悉,自今年1月开放至今,外海段绿道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双向奔赴
2022年,小渔村作为全省“美丽乡村”的6个试点示范村之一启动建设。由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村庄进行截污处理,建设污水管网2100米,完成78栋房屋户厕改造。
眼下,海晏村新一轮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是工程的核心。
这些工程都是为了让滇池沿岸渔村真正走出一条滇池清、生态美、群众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和发展双向奔赴。
昆明市委主要领导调研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及滇池绿道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抓好滇池保护治理的前提下,高标准抓好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让群众在共享生态红利中更加自觉地保护滇池。
滇池渔村的蝶变,是昆明乡村振兴的缩影,也是昆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昆明日报 记者朱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