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盘算着暑期旅游去哪里逛逛,发现各家旅游网站的目的地推荐或是旅行社的平台,都在大力推广“反向旅游”,说白了,就是避开一二线的热门城市,去乡村或者是县域的小众景区,看着一个个陌生的地名,说实话,兴趣陡增,立马上网查起了资料。
其实“反向旅游”也不是这个暑期才兴起的,去哪儿平台一项针对今年五一假期的统计,酒店预订量已经覆盖了全国1229个县城,同比增长超过30%。举几个例子,四川的小金县、剑阁县就成了全国热门的县域旅游目的地,不少游客来打卡四川版的“独库公路”;江西的永新县三湾乡也很受欢迎,挖竹笋、摘野菜、看星空,有劳有逸,劳逸结合;甚至还有人到甘南避暑,估计今年的高温酷暑天,会有更多人选择温差大的地方图个清凉。
为何大家现在都喜欢“反向旅游”呢?在我看来,首先是游客们的观念变了,不图热闹喧嚣,而是更愿意为文化体验埋单、为情绪价值埋单。看到有网友说,旅游的真正意义是不做任何规划,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给旅游赋予太多意义,才能享受旅游本身的价值,这种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游客们接受。
其次,交通的便捷性也为乡村和县域旅游提供了基础保障,高速公路网、高铁网以及“村村通”的普及和实现,让游客们能轻松到达偏远的地方。当然,县域游的性价比较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有统计显示,县域旅游的人均消费在2000元以下的占比接近7成,这也符合目前年轻人偏爱“穷游”“特种兵”的潮流。
反向旅游成了文旅行业的“小确幸”,但是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从车站到景区接驳的“最后一公里”尚待解决,酒店民宿的硬件条件有待提高,甚至还会出现“货不对板”的现象。除此之外,餐饮卫生、安全保障等等都是游客们关心的话题。
如果想要把“反向旅游”的文章做深做透、做大做强,乡村和县域不但要提高接待能力,增加交通专线,还要抬高住宿业的门槛,加强餐饮行业的监管等等。有人说,“反向旅游”追求的是“小静特美”四个字,我觉得还应该加上“闲”,让旅游回归生活的本真,在小众之地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祚波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