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前,我们遇见了一位无学历却显赫非凡的老人——常沙娜。尽管没有显赫的学历,她却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成为了清华美院的校长。如今,九十五岁的她,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身上穿着的是四十年前亲手缝制的衬衫。
在餐桌上,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将餐巾纸分成三层使用,这一细节流露出她对生活的尊重和节俭。她不仅是林徽因的得意门生,更是新中国首份国礼的设计者。这位老人,是那位曾与敦煌共度一生的长沙少女。不久前,常沙娜奶奶来到了敦煌,站在父亲常书鸿的墓前,她轻声呼唤着父亲的名字,眼中泛起泪光。她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一同守护敦煌的岁月,那些年里,他们面对着漫天黄沙,却始终坚守着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眼前这一幕,是90多岁的常沙娜奶奶与80多岁的樊锦诗奶奶在敦煌的告别。她们两代人的接力守护,让敦煌文化得以穿越山河岁月,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其庄严与美丽。常沙娜奶奶的生活习惯始终如一,即使年过九旬,她依然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做家务。餐后,她会一丝不苟地收拾桌椅,不舍得砍掉院子里的树木。她的家总是保持着整洁与干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她的热爱。她热爱养花插花,白发戴花更是她对岁月的一种挑战。你知道吗?那件和平鸽大圆盘景泰蓝就是她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创作的新中国第一件国礼。这件作品不仅代表了民族的文化系统,更是她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回溯历史,常奶奶的敦煌情缘始于12岁那年。1936年,她的父亲常书鸿在法国留学时,偶然发现了一部敦煌画册,被其深深吸引。他不顾一切地放弃了画笔,毅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决心保护和重现敦煌的国宝。而年幼的长沙就这样跟随父母,从浪漫的法国来到了神秘的敦煌。迎接他们的,是那无边无际的黄沙和无尽的挑战。
如今,这位老人以95岁的高龄向全世界献上了一份礼物。在今年的世博会上,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创作的大型动态艺术展“天人合一”,让千年敦煌的宝象花重新绽放。这一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庄严之美,更彰显了其词非之美的独特魅力。在遥远的岁月里,有一种守护的使命,那就是在荒芜的沙漠中种树,修复那些历经风雨的壁画,居住在古老的破庙里,以咸菜和苦水为食,还要与那些贪婪的企图掠夺敦煌宝藏的人周旋。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长达28000多个日夜?常书鸿和他的父亲,共同守护了数万件敦煌的珍贵文物。如果没有常书鸿和他的父亲,或许我们今天就无法看到那令人震撼的敦煌莫高窟。
然而,六七年代的那段艰难岁月里,常书鸿和他的父亲被错误地扣上了帽子,遭受了不公的迫害。但即便如此,他们从未放弃对敦煌的热爱和坚守。常奶奶曾说,她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磨难,但最让她难以忘怀的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她的父亲教导她不要失去生而为人的尊严,不要辜负敦煌艺术的教养。在荒凉的沙漠中,父亲带着常书鸿艰难地栽种花树。他们的努力在无垠的沙漠中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每一朵花都象征着希望和春天。这些花朵不仅为沙漠带来了生机,更为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安慰和力量。
在长沙的那段日子里,常书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参与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如共青团辉、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花板和首都剧场等。他将敦煌的元素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和骨髓里,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敦煌的魅力。
他的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即使在93岁的高龄,他仍然亲自设计了龙年春晚的图案。因为常书鸿深知,敦煌莫高窟终有一天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是百年之后,也可能是十年之后。他坚信,他们现在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让这消失的时间拉长一点,再长一点。因为比消失更可怕的是被遗忘。
回望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数万件文物流失海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但幸运的是,有近几代人的接力守护。从修复第一幅壁画开始,再到如今的敦煌月牙泉万人演唱会和千万人携手把国旗升起在鸣沙山,这都是对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所以,人的一生中,你一定要来一次敦煌。在它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感受那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为这里不仅有壮观的景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有无数像常书鸿这样为守护敦煌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们的传承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