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书单
奔赴一场盛夏的阅读之旅
在这里, 文字是滚滚向前的 车轮
在这里, 标点是悠悠荡开的 帆影
无需计算归期
不必顾虑行李
就这样开启我们的旅行
蝉鸣攀上树梢,暑气爬上窗台,暑假已悄然降临。
翻开一本书,你既能穿越敦煌的风沙,触摸千年壁画的温度;也能乘上外太空的飞船,在星际间丈量人类文明的边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一场炎炎夏日里最清凉的精神旅行。
这份凝结巧思的暑期书单,串联起 文学、历史、科学等多元宇宙,每一本都是值得珍藏的宝藏!愿这些书籍化作盛夏里的清风,陪伴你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让思想在文字中慢慢成长,灵魂在阅读中渐渐丰盈。
社
科
类
01《满世界寻找敦煌》
作者:荣新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24-5
内容简介: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更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02《风起云飞扬》
作者:钱乘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出版年:2024-10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节,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机制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跟随钱教授的讲述,读者能够明白:所谓“世界大国”是什么?这个现象何以出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世界大国”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大国兴衰的内在动力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03《牛津全球书籍史》
作者:[英] 詹姆斯·拉文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Book
译者:李家真
出版年:2024-11
内容简介:
你知道吗,书籍除了纸制,还有木制、泥制、竹制、动物骨头皮毛……从古代世界,到数字媒介,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书籍各领风骚,魅力无穷。
全书收录160余幅独家图片,串起书籍的生命线,拓宽人们对书籍的认知边界。文字和图画跨越时间的鸿沟,将文明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14篇独立讲述的故事,涵盖书籍从物质形态到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组成书籍世界的完整拼图。
本书旨在同时打破关于书籍的两道认知藩篱,即时间藩篱和地理藩篱。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十六位知名学者遍访全球、纵览古今,从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载数码图文的电子书,将书籍五千余年的历史娓娓道来,绘成一幅精彩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 于书籍史的新鲜视角。
04《人类新史》
作者:[美] 大卫·格雷伯/[英] 大卫·温格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副标题: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原作名:The Dawn of Everything :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译者:张帆/张雨欣
出版年:2024-9
内容简介: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05《偶遇》
作者:[美] 巫鸿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在漫游中感知艺术
出版年:2024-9
内容简介:
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
06《自然而然》
作者:曾孝濂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曾孝濂自传
出版年:2024-6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生物艺术泰斗曾孝濂先生亲笔撰写的自传。曾孝濂讲述了自己的艺术探索历程,回忆了参 加《中国植物志》绘图、“5·23” 任务、邮票设计、世园会创作等重要事件,与蔡希陶等多位重要的科学家之间的故事,对植物科学画家职业精神的思索及对自然生态的思考。他还结合300余幅精美画作,讲述了背后的创作故事与创作心得。读者可以看到一位大国工匠甘于寂寞、勤奋卓绝的品格,以及一位杰出的科学艺术画家严谨至极、锐意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07《诗歌名物百例》
作者:扬之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2024-1
内容简介:
《诗歌名物百例》收录词条一百六十余,涉及古代生活中的家具、酒器、茶事、香事、文房、佩服、内外日用、仪仗、工艺、纹样诸类,对诗歌物象的名称、用途、用法、样式、演变,等等,推源溯流,扼要阐发;与之对应的考古实物及图像,则与文字共同构成物象解读。自西周至清以来,历代诗笔所涉之物的样貌,已隐没于历史深处,本书为此提供了清晰、直观的解释。
《诗歌名物百例》是首部详细注解诗歌名物的专著,也是一部关于“诗中之物”的微型百科,从中可一览历代诗词歌咏中所描绘的生活细节,于微物之中探见社会风尚及诗人的精神世界。
科
普
类
01《为国铸盾》
作者:胡思得 主审/荣正通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中国原子弹之路
出版年:2024-6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反映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在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工人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共同攻坚克难,铸造中国之盾的故事。
02《星汉灿烂》
作者:李亮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2024-1
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寄托着人类的梦想,吸引着各地区各民族的目光。其中,中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天文体系,保留了最为系统、完整的天象记录资料,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故事和60多个专题回顾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大科学成就与贡献,同时通过历史档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物等载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科学的星图、精致的仪器、精确的历法以及深邃的天文学思想,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探索未知事物的执着。
03《宇宙的另一种真相》
作者:严伯钧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24-5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前沿的物理学家都在做什么研究(怎么做、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研究对人类生活、世界发展各方面影响和应用的书籍。
本书就是立足当下大火的前沿科技,为大众梳理和科普凝聚态物理的科研内容、方法、方向,向读者揭示:“ 前沿的物理学家都在研究什么?” “这些研究有什么用?” 手机芯片研发、超导材料磁悬浮继续加速、拓扑材料的广泛应用……这些大部分人不曾了解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04《地心之旅》
作者:[意] 弗朗切斯科·绍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探索山洞、岩穴与地下世界
译者:文铮/李欣怡
出版年:2024-3
内容简介:
只要地球提供一个开口,就有新的东西可以发现。
在岩壁的那头,在风声呼啸的窄道之外,在群山的腹地,在绿林中敞开的竖井里,在冰川闪闪发光的洞穴中,无不掩藏着一种欲望,一种探索未知的欲望。
跟随绍罗的探照头灯,扑朔迷离的地下世界在我们眼前缓缓打开:巨大的空庭、极高的瀑布、发光的生物、神秘的回声、梦幻的水晶洞、地狱般的蒸汽、原始的祭祀雕塑、被遗弃的骸骨和无处不在的黑暗与未知。地下世界既恐怖又魅惑,既让我们焦虑又似乎一次次在传递着启示:世界之深和太空之浩瀚是同一的。
《地心之旅》是一本描述洞穴探险家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洞穴探险家弗朗切斯科·绍罗讲述他的洞穴探险经历和他的研究方向。人类最早从洞穴里走出探索海洋和大陆,如今再次深入洞穴探索求知。同时作者的目光已经触及到月球和火星洞穴,未来人类可能在那里找到打开更高维度空间的钥匙。
05《太空探索通史》
作者:[美] 罗杰·劳尼厄斯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从古代世界到星际未来的发现之旅
原作名:The Smithsonian History of Space Exploration
译者:郑永春/刘晗
出版年:2024-1
内容简介:
书中使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史密森学会珍藏的约600张照片和插图,以及图表、地图、卫星图像和统计数据等,史料丰富,内容全面且具有权威性,是一部完整钩沉地球人类太空历程的鸿篇巨著。
航天史学家罗杰·劳尼厄斯以全新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讲述了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对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新评价,生动地呈现了史无前例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古人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重大天文发现;近几十年来,技术和机械方面的突破,使人类探索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星球。作者还揭示了太空探索的未来,预测了即将到来的太空旅行和人类作为外星物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