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策文旅:城乡文旅发展战略策划、文旅项目创意策划
这是创策文旅的第 312 期分享
作者 l 小利
来源 l 创策文旅
有时候,人生就像一场戏,文旅也像一场戏。
今天分享一个文旅项目创意新商机,或者一个文旅项目的创意概念,创造一个“假装旅游”的旅游景区。对于那些还没找到文化主题,濒危重启的文旅景区,或许可以一试。投资不大,效益可能还比较高哟。当然,在没有系统策划之前,也不要贸然行动,此文就当看小小说。
什么是“假装旅游”的旅游景区呢,具体的玩法是怎样的呢?
先说一个题外话,最近重庆出现了一种“假装上班”公司,就是有些人失业了,又不好给家里人说,每天就假装上班,假装上班公司根据这种市场需求,就提供这样的服务,比如提供工位、Wi-Fi、打印机、茶水间等办公设施,部分场所还包含午餐供应,单日消费约30元/天,公司还可以假装给你安排一些任务,你可以直接拒绝说不。用户可享受“朝九晚五”的模拟办公环境,当然如果要模拟总经理的话,费用就要高一点了,消费约50元/天,据说去消费的人还不少。你看,世界是不是颠倒过来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一下就明白了,“假装上班”有市场,“假装旅游”不也一样吗?
那么什么是“假装旅游”呢?
“假装旅游”景区,顾名思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遗址,它并不提供真实的远方,而是用极致的环境营造、心理暗示和社交互动,构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虚拟+场景的旅游空间,让游客在短时间内获得"旅行感"。这里,游客可以暂时忘却现实,沉浸在一个由科技与创意设计融合而成的梦幻世界中。这是一种消费降级时代的妥协创造,也是一场关于现代人诗与远方的及时满足。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玩过的“过家家”游戏吗?用捡的瓦片做成的盘子,野草做成的饭菜,泥巴搓成的酒杯,用竹枝削成的筷子,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假装美美的“品尝”佳肴。这里的“假装旅游”就有点像“过家家”,只不过是成人版的高级版的“过家家”,可能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解压式的乌托邦式“旅游”。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由于没时间、没预算、没精力成了许多人放弃长途旅行的一个理由。但假如有这样一个地方,能让你在几小时内体验环游世界的错觉,比如去“京都赏樱”,或看“冰岛极光”,甚至能定制“假装在巴黎”、“假装在火星”的沉浸式剧本,你会买单吗?
“假装旅游”景区就是给游客提供意想不到的远方或者定制服务的一个地方。“假装旅游”更多的是提供社交媒体的表演刚需 ,在ins风崛起的时代,“证明自己去过”有时候比“真正去过”可能更重要,比如景区内设专业摄影棚,提供埃菲尔铁塔绿幕合影,或者有假装在撒哈拉沙漠徒步,假装在非洲草原越野场景,并可以用现场场景及AI为游客生成“旅行vlog”,让游客轻松收获朋友圈点赞。
除此以外,还可假装在亚马逊探险,在某一个空间用3D投影、温控喷雾和橡胶食人鱼,提供无风险的旅游刺激。这个项目的关键在于打造“社交货币”属性,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专业的影像服务,帮助游客生产高质量社交媒体内容。
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一种轻量化旅行:不必挤高铁、订酒店,不必担心天气和人流,却能精准捕捉旅行中最动人的那部分,这时候,“假装旅游”创造了那种短暂抽离现实的松弛感,以及“我在别处”的仪式感。它不是否定真实旅行的价值,而是用“沉浸式模拟”填补现代人的旅行缺口。就像成年人需要童话来安放未泯的童心,在高压社会里,人们也需要一个“假装的远方”,来存放那些被现实挤压的诗意。或许,这就是“假装旅游”景区存在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假装旅游"并不是在手机里体验,而是在一个景区构建的“假装旅游”场景里体验,如95后白领小林在重庆一个“假装旅游”景区,进行了一场穿越大西南全景的旅游,在某一个节点,到大理的虚拟古镇,她用虚拟货币租下一间白族民居,跟着AI导游学扎染,傍晚坐在数字洱海边看日落,这场旅游似旅游,又似游戏。
当然,“假装旅游”可能因为假装而不完美,其实缺陷也是一种美学,比如,景区里设计的那个“假装在沙漠”营地,故意保留帐篷外的城市天际线,却在地面铺洒细沙,设置“星空投影+风沙音效”。当游客坐在沙地上,一边看远处的写字楼灯光,一边听着模拟的驼铃声,这种半真半假的反差,反而强化了“此刻我在别处”的心理暗示,就像电影里的穿帮镜头有时更让人入戏,由于“假装旅游”不完美的真实,才让游客的“抽离感”更加强烈。
其实,“假装旅游”还可以把“旅行准备”变成“旅行本身”,真实旅行中,做攻略、打包行李、期待出发的过程,往往比抵达目的地更让人兴奋。如果我们做个“假装环球游”景区,就会有完整的虚拟旅行仪式设计:游客进门先领“护照”,在机场值机台选目的地,用积分兑换虚拟货币,甚至可以在行李打包区挑一件印着目的地风景的披肩,这些本是旅行的“前戏”,在这里却成了核心体验。
只是,以上这一切都是在想象中,设想中。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旅游景区,你认为未来会有吗?
写到最后: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提出“超真实”概念,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被媒介技术和符号编码重构的现实秩序。在数字模型和消费符号主导下,拟像(simulations)取代真实成为认知基础,形成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级真实”状态。或许“假装旅游”因为颠覆也会催生出比真实更“真实”的旅游体验。
对“假装旅游”的旅游景区,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