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透了,真的是凉透了。那尔那茜这一回,算是走错了步,最后满盘皆输。
别再说什么“舆论审判”,也别用“网暴”作为挡箭牌。官方通报才出来不到48小时,三波接二连三的铁锤已经砸了下来,一锤接一锤,完全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那些口头上的“关注”或者“观望”。这已经不是吃瓜,而是逐级放下刀子,发出明确的信号——这个人不合适,彻底不能用了。
总结一句话:她身上的光环崩塌,资源被撤,关系被切断,平台开始划清界限。她不再是主动退出,而是被集体“下架”了。
第一记重拳,来自商业品牌。
极狐汽车,大家别以为它是小打小闹的厂商,这可是中高端电车赛道的佼佼者。去年,那尔那茜热度正旺,她被冠以“品牌大使”的头衔,品牌流量全靠她的脸和身份来换,合作看似融洽。
但一旦通报一出,极狐立刻转身——合作终止了,不打算再继续了。
媒体采访时,他们的答复简洁有力:“合作已经结束,没有新的合作安排。”
大家都知道,商业品牌最忌“站错队”。一旦舆论发酵成“政治性事件”,尤其是和教育公平、高考制度相关,谁还敢把自己的logo挂在她的头上?
这不仅仅是“解除合作”这么简单,这更像是一个公开宣判:你现在是“不安全资产”,谁靠近谁倒霉。
第二记重击,来自国家平台。
《长安的荔枝》还在央视八套播,雷佳音、岳云鹏都还在演得卖力,而那尔那茜本来是女主角,但——央视直接把她的名字从演员表中删了。
删得异常安静,毫无通知、回应,也没有争议,就像她从未出现过一样。
央视是什么?是国家的窗口,是内容的标杆。它可不管“饭圈公关”,它的行动只有一个目的:谁的名字不能再出现,就把谁从系统里抹掉。
什么叫“除名”?不是发个通稿,而是片尾没了你;不是声明,而是正片根本不认你。
网友说得很直白:“从高考走捷径上去的路,如今从央视的菜单上滑下来了。”这就是最直接的“清除”——你不再是某个剧组的演员,你是被系统摒弃的人。
第三记重拳,来自她原本最依靠的阵地——电影《镖人》。
坦白说,这部戏本该是她翻身的大机会。吴京监制,李连杰出阵,谢霆锋、于适、袁和平全都参与,是不折不扣的武侠大片。
她的位置呢?女主之一,戏份贯穿全片。
然而现在,《镖人》的购票平台上,她已经消失在主演名单里。媒体询问片方,片方口头回应“不是我们删的,是平台误操作”,但紧接着话锋一转:“我们会根据官方调查结果处理,后续要看专业团队怎么处理她的部分。”
你懂了吧?直接翻译就是:我们暂时还没动手,但已经做好准备了。
而且,“专业团队评估处理”这几个字,意味着两种可能的结果:
一是重拍换人,耗时耗钱,但能干净彻底;
二是AI换脸,技术处理,花钱买个清净。
这两种方式都不轻松,但他们还在考虑,意味着什么?说明他们觉得这笔“清除她”的账是值得的。
你或许会问:那尔那茜不过是委培违约、高考移民,娱乐圈不也常见吗?
但这次不同,她踩的是一条没人敢动的红线——高考报名造假。
通报中已经写得很清楚:她当初报名时挂的是呼和浩特第八中学的应届生身份,但根本没有学籍、没有就读经历,简直就是空挂。
她的真实情况是:在北京读完初高中,最后跳到内蒙古,用委培身份“低门槛”进了上戏。对她来说,或许算是聪明,但对其他人来说,这就是欺负制度。
更糟糕的是,她还踩了另一个敏感点:吃了制度的红利,却不给任何回报,签了协议不履约。
她拿到委培名额是以“回内蒙古服务”为前提的,但毕业后她直接说要“出国深造”,去了挪威,还说“就是想出去玩一玩”,这话是她亲口说的,不是别人断章取义。
这种态度,实在让人寒心。
你吃着体制的红利,却转头把自己当成“自由艺人”。你错的,不仅仅是一个程序,而是错把国家的制度当成背景板了。
别再说“她是被网络骂塌的”了,她今天的困境,根本不是一次“风波”,而是一连串踩红线的连锁反应。
高考身份不符→高考报名材料涉嫌造假;
委培不履约→国家资源无回报;
出国理由存疑→挪威硕士至今没有学校信息;
助教身份成谜→上戏否认,她官网却称自己是教师;
商业价值下滑→品牌切割、剧组避嫌、央视除名。
这不单单是翻车,这是彻头彻尾的系统性失信。
她并非“出事”,她是被整个系统彻底放弃了。
而最残酷的真相是:你曾经享受的所有资源,最终都会来问你:“你配得上它们吗?”
那尔那茜这一跌,绝不只是她一个人的代价。
她走的路,曾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捷径:有父母的背景,有户口的操作,有政策的通道,有舆论的包装,最后她一度成为了“资源嫁接型成功模板”。
但这个模板,现在彻底崩塌了。
不仅她凉了,这整个“打着委培政策的幌子,吃制度红利却不承担责任”的路径,都凉了。
这件事之后,不会再有第二个“那尔那茜”了。
这个时代,机会并没有消失,但机会越来越倾向于那些走规矩、踏实拼搏的人。
那尔那茜走的是一条“能上能躲能绕”的路,最后发现这条路走得太花,注定摔得比别人更狠。
她输的,不是演技,不是人缘,而是——不敬制度、不尊重常识、不守底线。
她凉了,但这次的教训,却是给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