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阿镇”喊话“阿徐”
“来个文的,斗诗吧?”
来吧来吧
我们早已准备好!
彭城之地,历代诗人登临怀古、感时抒怀,留下无数名篇。可如何落笔呢?阿徐却想从一首作者不详的《情怀徐州古八景》说起:“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黄茅冈上金丝柳,红杏花开燕子楼;戏马台前笙细细,云龙山上乐悠悠;九里山前高项战,白云洞中静安修;子房山居清福地,王陵母冢万古留;楚汉相争今何在?惟有横波水东流。”
阿镇可知?黄茅冈、燕子楼、戏马台、云龙山、九里山、白云洞、子房山、王陵母冢,他们不仅存在于字里行间,更时刻浸润着百姓生活,有的已成为“彭城七里”的一部分,欢迎来徐州实地探访,寻古抒怀。
帝王豪情与霸王长吟
我们有“双峰对唱”的交响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当您来到徐州汉文化景区汉高祖刘邦雕像前,心中不由翻涌,这首诗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诗”的《大风歌》,既是徐州作为“帝王之乡”的精神图腾,也是楚汉风云的雄浑绝唱。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当您拾级而上,登上戏马台,这里军旗猎猎、兵戈寒寒,耳边仿佛听得到项羽兵败垓下前的悲怆长吟,怀念其定都彭城(徐州)的霸业遗痕,一首《垓下歌》道尽英雄末路的苍凉。
“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九里山下,古迹犹存。“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楚汉争霸余响仍在,徐宿“大战”平局不远,何不来现场感受楚韵汉风?
宦海文心和山水游思
我们有“百年如寄”的豪情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当您登临云龙山,一首《江城子·别徐州》会引发您的共鸣,苏轼任徐州知州两年,抗洪保城、兴建黄楼、开发煤炭,创作百余首诗词,名篇佳作频出,这首词以泗水通淮的自然意象寄托了自己离任时的难舍之情。他不仅政声斐然,而且寄情山水,为徐州名片云龙山(黄茅冈)留下了不少经典诗词。“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把春色如画、杏花绵延的盛景凝聚成徐州自然风光的经典符号。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
当您在观景台回首夕阳,此处满城尽翠、山水交融,再叹历史长河、英雄皆没,唯黄河如带、乱山如龙。这首元代词人萨都剌所作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曾被谱曲为徐州城市歌曲。心中不由升腾,兴亡沧桑,百年如寄,不妨“且开怀”!
“日上彭城独倚楼,关河迢递水空流。”“龙吟虎啸帝王州,旧是东南最上游。”“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阿镇,不要光“斗诗”,可否邀请您来徐州访苏张?
山川风骨兼市井柔情
我们有“一剑决胜”的决绝
“一剑兴亡决,斯言寄远人。”
阿镇一定对梧桐树非常熟悉,在徐州也有一条密植着参天梧桐树的路——王陵路,清诗人袁希颜在《王陵母墓》一诗中,以20字浓缩了她伏剑教子“如报汉家春”的浩然正气。王陵母墓作为历代“母仪”符号,引发众多诗人作诗吟咏,是徐州诗魂的另一典型符号,是徐州山川风骨的有力诠释。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大诗人李白在《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中这样感慨张良“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谋圣”张子房在徐州的足迹,就在子房山居。“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北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人陈师道在《登快哉亭》中表达了自己生活清贫却遥寄白云清修、诗心敏锐的个人哲思……
“多少英雄谈笑尽,树头一片夕阳浮。”
清代知府邵大业笔下的徐州:青山围郭、黄河绕城,市井烟火与英雄余韵交织。来徐州吧?阿镇,于黄楼听汴泗涛声,在戏马台抚栏追古,登云龙山巅眺一城青山半城湖——也许就能体味诗境交融、复活个人诗情。
您若不信?再听一首现代作者郭影秋的《过徐州喜赋》——“江淮雨足净风沙,千里绿原客到家。厂屋连云迷戏马,前尘只许问桃花。”既然是中国人,就不会缺乏诗意?您说对不对?
“秀丽镇江”情意长
“豪情徐州”意更浓
6月15日
让“南北徐州”的故事
在足球的律动中
燃起新的篇章!
文字 |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刚
图片 | 徐州汉文化景区 微泉山 往期徐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