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门”之内,修行该如何开始?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个踏入佛门之人必然要面对的命题。尼姑,这一身份,深深扎根于佛教的土壤中,早在古代便已存在。受古老史料与影视作品的影响,社会大众常常对尼姑的形象有着偏颇的认知。比如,阿Q在某些影视剧情节中摸着尼姑的头顶无奈地问道:“和尚动得,我动不得?”正是这种观念,长期影响了大家对尼姑这一角色的看法,导致很多人对她们的真实生活知之甚少。以至于当海城的道源寺——这座位于东北、声名日渐显赫的尼姑庙——宣称不涉及旅游与门票生意时,质疑的声音纷纷而起。
那么,道源寺真如它所宣称的那样不进行旅游开发,不以门票牟利吗?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寺内尼姑的生活方式谈起。
在道源寺,学佛首要的是皈依,只有皈依之后,修行才有可能达成预期的成效,甚至有望成佛。这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寺中的尼姑们,令她们在修行上无比虔诚。即便是一杯水,在尼姑们看来,也许因皈依持戒的力量,能转变为菠萝蜜一般的甘美。在佛教的观念中,“三跋罗伽多”,意味着只有真正心诚地皈依,才能使一切顺利、将毒药转化为甘露。这,便是信仰的魔力所在。
道源寺的尼姑,正是在这样虔诚的信仰支撑下生活的。寺内戒律严明,尼姑们还特别遵守一条叫作“捉金钱戒”的规矩,这意味着,她们终其一生都不得触碰金钱,不可积攒财富。虽然这是佛教戒律中的一部分,但实际能够严格遵守的尼姑并不多,尤其是如今的社会环境中。然而,道源寺的尼众,却对这一戒律几乎是到了骨髓里的执行,且其宣传做得相当到位,正因为此,才引得外界更多好奇和讨论。
在充满物欲的现代社会,寺内如此淡泊名利的生活,显得格外矛盾,令许多人无法理解。道源寺坚持不进行旅游开发、不收取香火费,甚至没有放置功德箱,这种行为无疑与当下流行的商业化寺庙形成鲜明对比,难免激起了公众的好奇和质疑。日常生活中,尼姑们的修行是异常简单和规律的: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四小时,严格按照“日中一食,过午不食”的规矩,饮食上不追求享受,连僧服都常常可以看到补丁的痕迹。此外,尼姑们每日还要打坐五支香的时间,并参与劳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之后,尼姑们会外出行脚,进行乞食,但期间她们并不乞求金钱。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是对佛教修行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心灵的力量,使自己摆脱对外在物质的依赖。
道源寺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前来参拜的信徒和游客络绎不绝。但由于寺庙的规模有限,最多时,仅能容纳上百人,其中真正出家的尼姑也不过三十多位而已。如果有信徒希望在道源寺出家,首先需要具备与佛门的缘分,其次还要符合寺庙的要求,比如必须是单身且家人同意。此外,从居士身份开始修行,一般需经过三至五年的修行考验,才能最终剃度出家,皈依佛门。这与我们从影视剧中所看到的出家情节大相径庭,佛教不是随便可以接受每个人的。对那些拥有信仰的佛教徒而言,随意还俗、脱掉袈裟,是一种对佛祖和信仰的极大不敬,这也使得道源寺对待剃度事宜十分谨慎。
道源寺的尼姑生活非常单调,寺内没有手机、电视、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她们与外界几乎隔绝。尼姑们不允许随意嬉戏打闹,她们严格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若有尼姑需要处理寺外事务,通常是由外出的尼众代为办理,或者由寺庙统一安排外出。
尽管道源寺倡导简朴修行,外界对其也始终有着不同的看法。部分网友曾提出质疑,认为尼姑们表面上看似过着清苦生活,实际上却在背后享受着奢侈的生活。尤其是一些尼姑行脚时,所拍摄的照片质量堪比专业摄影,光影构图也十分讲究,这让人怀疑这些“清修”行为是否带有作秀的成分。此外,有网友指出,在行脚途中,尼姑们曾用随身携带的铲子埋葬枉死的动物,以此表现慈悲,但这是否真正符合清修的本质也有待考量。
在道源寺,有些修行的居士完全服从,认为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自己在修行过程中获得了心灵的提升与平静。然而,也有一些居士对这种清修生活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有些苛刻。比如凌晨两点被叫醒去数米豆或挑虫子,他们便感到不解。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感受,但清修本身是一项个人选择,既然选择进入道源寺,就要遵守这里的规则。
至于道源寺的资金使用情况,公众的质疑声更是不断。在寺庙的建设过程中,曾有居士捐赠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而其中某些捐赠更高达两百万,捐赠者及其家人对此提出批评。然而,道源寺并未公开资金的具体去向,而中国寺庙通常的做法是向宗教协会负责,未必向公众公示财务状况,特别是像道源寺这样的小型寺庙。佛教寺庙的特殊地位,使得这一问题更显尴尬。即便是国内最有名的少林寺,也已转型为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公众也难以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何况是道源寺呢?
道源寺的尼姑,和世间其他人一样,有着各自的选择和信仰。她们或因某些原因皈依佛门,过着与世俗生活完全不同的日子。她们的修行生活,因与现代社会的距离太远,难免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质疑。然而,修行本是个人的选择,信仰也与每个人的心灵相关,外界不应过多干涉或苛责。每一个修行的日子,都是对内心世界的追寻和对佛法真理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