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启程探索天台山,写下了传世之作《徐霞客游记》的开篇首句;398年后的2011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正式问世,到今天已经是第15个。
“徐霞客”走出宁海西门 图源:“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
“中国旅游日”走过14年,而酝酿、孕育和诞生这个日子的过程也同样漫长,10年申办路,写满了浙江人的智慧、耐心与恒心。世纪之交的中国,旅游市场蒸蒸日上,设立一个标志性的节庆日已势在必行。2000年11月,宁海民间人士发出《徐霞客旅游俱乐部宣言》,在全国第一次以书面形式提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并逐步得到从县到市到省里的支持。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设立“中国旅游日”一事正式浮出水面。
国家级节日的设立是一件严肃的大事,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严格的程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旅游日”,因此,当国家旅游局向全国征集方案时,日子定在哪一天,各有各的说法——如孔子的生日9月28日,还有民族节庆三月三,以及8月8日、6月6日等等。众说纷纭之际,浙江人的热情与渴望被再次释放,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建言,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中国旅游日要有“中国旅游”的特色,要与历史重大旅游人物及事件相关,而符合这些条件的最优人选就是徐霞客,最佳时间就是开游日。
2010年4月,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政府向国务院建议,将5月19日设为“中国旅游日”;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浙江人历时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现实。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也许还应该有另一个理解——世上本没有路,只要有人敢于拓路,它就能成就大路。“中国旅游日”从无到有的设立,背后固然有徐霞客故事的“天时”、江南山水风光的“地利”等原因,同样也离不开浙江上下同心的“人和”,“无中生有”原本就是刻进浙江人血液里的基因,敢为天下先,才会立潮头。
思路决定出路,“中国旅游日”选择了浙江,浙江也同样在“中国旅游日”中受益: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拥有全国数量第二的5A级景区、全省每年接待游客总量进入全国前十、年旅游产业总产出1.78万亿元等等。首倡地宁海更是如此,受益于一年一度主会场活动的国家级关注,这座曾经籍籍无名的浙东小城正在一步步走向舞台中央,“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今天的宁海,早已不是当年养鸭捕鱼的“吴下阿蒙”,模具、汽车、储能等现代产业强势崛起,让它成为GDP突破千亿的浙江县域经济龙头。
今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锦绣山河,美好旅程”,旅游的意义就是享受生活、感受美好,而这样的意境,不就是徐霞客开篇的这句“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吗?
终审:马福忠 王 川
责编:张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