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扎堆出游,朋友圈刷屏的不是风景,而是“堵”景。顺德长鹿旅游休博园,这块5A级招牌,靠着“生活美学”和“花式整活”,硬是把人群吸了过去。你说,平时社畜们累死累活,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个假期,结果还是要被“美学”熏陶一番?这味儿,着实有点冲。
景区里又是乡村音乐节,又是“鹿趣职途”运动会,简直就是把当下流行的元素一股脑儿地往里塞。歌手使劲儿嚎,游客拼命抢答,广场舞大妈们跳到飞起。瞅着是挺喧闹,但这股子热闹劲儿,怎么都跟“生活美学”搭不上边儿。
那个“鹿趣职人运动会”更绝,直接拿“打工人”开涮。“套住财运”、“薪想事成”,这些带着打工人血泪史的梗,被做成了游戏关卡。游客们玩得不亦乐乎,景区数钱数到手软。可这“乐子”背后,又藏着多少社畜的辛酸泪?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见怪不怪了。现在但凡是个景区,都恨不得往自己身上贴点“文化”标签,仿佛不搞点文化活动,就显得自己土里土气。可关键是,这些“文化”往往是硬塞进去的,和景区的气质压根儿不匹配。就像是给一个煤老板穿高定,怎么看都觉得不得劲。
有人可能觉得,景区搞活动,能拉动消费,增加营收,这不是挺好的吗?没错,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这当然是成功的。但旅游的真谛,难道就只剩下买买买和乐呵乐呵了吗?
当我们一股脑儿地把旅游当成是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出口时,是不是忽略了它原本该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旅游,难道不应该是对未知的探索,对历史的溯源,对多元文化的体验吗?
现在不少景区,心思都放在了“怎么掏空游客的钱包”上,而不是“怎么提升游客的精神境界”上。结果就是,景区越来越像大型游乐场,而游客也越来越像行走的ATM。
当然,这事儿也不能全赖景区。毕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谁不想多挣点儿银子呢?况且,现在的游客,也越来越喜欢追求感官刺激和娱乐体验。比起那些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风光,他们更青睐那些能让他们肾上腺素飙升的项目。
这种双方心照不宣的配合,最终导致旅游越来越“速食化”、“克隆化”。你去哪儿都一样,看到的都是雷同的表演,相同的游戏,类似的商品。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景区的名字和门票的价格了。
不过话说回来,长鹿旅游休博园起码还愿意绞尽脑汁搞点新意思,就算这些新意思看起来有点用力过猛。比起那些只会坐地收钱、兜售纪念品的景区,它已经算是有点诚意的了。
或许,咱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旅游体验?是那种能让我们暂时摆脱烦恼的“轻快之旅”,还是那种能让我们有所感悟、引发思考的“精神远足”?这两种选项,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如果所有的景区都只提供前者,而忽视了后者,那未免就太可惜了。
“趣游五一”,这个“趣”字,的确点睛。它既点明了游客的诉求,也暗示了景区的目标。但愿将来的旅游,除了“趣”之外,还能多一些其他的滋味。比如,一丝哲思,一份感怀,一份对生活的热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旅游中汲取养分,而不仅仅是消费和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