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诸君的朋友圈果不其然又成了摄影竞技场。然鹅,今年一拨勇探张家界的弄潮儿,po出的并非旖旎风光,而是摩肩接踵的“人潮”大片。紧随其后的,便是对景区滞留乱象的口诛笔伐。
这桩事体委实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按常理推断,名胜之地人头攒动乃是家常便饭,何以今年张家界竟落得个“马失前蹄”的境地?是诸位看官变得吹毛求疵了?抑或是景区委实懈怠了?
先来掰扯掰扯景区这头。吃瓜群众声讨最甚的,莫过于其限流机制形同虚设,致使客流量远超景区阈值。天子山风景区核定承载量为2.5万人,预约人数竟直逼3.2万,这等操作,用“飞蛾扑火”来形容,都略显苍白。景区管理层心里没点ac数吗?想必是有的。那又为何敢铤而走险呢?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熏心。多售一张门票,便多一笔进项。景区自然希冀能在假期狠捞一笔。
但关键在于,旅游这桩买卖,售卖的绝非单纯的“入场券”,而是“游历体验”。游客掷千金是为了怡情悦性,而非排队受活罪。当山河之美被人头所湮没,体验感便会断崖式下跌,再绝美的景致也变得味同嚼蜡。这就好比,您豪掷千金光顾一家米其林星级餐厅,结果菜肴还未呈上,便被告知需等候三小时之久,且餐厅内人声鼎沸,嘈杂不堪,您还会觉得这钱花得其所吗?
诚然,景区也颇感委屈。他们辩称,交通梗阻乃是罪魁祸首,拖累了疏散效率。此番说辞听来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究之下,梗阻之源又是什么呢?还不就是人满为患!这好比一座水库,明知蓄水量已逼近警戒线,非但不及时泄洪,反倒变本加厉地注水,最终导致溃坝,岂能责怪水管过于细窄?
平心而论,游客亦难辞其咎。明知节假日景区人潮汹涌,又为何要趋之若鹜?莫非是觉得人山人海的场面更为壮观?自然不是。多数人实乃迫于生计。平日里工作缠身,无暇他顾,好不容易盼来一个长假,高速公路还免费放行,不去岂不可惜。这般“补偿式旅游”的心态,实则颇为普遍。
仅就“五一”这个时间节点而言,举国上下集中释放旅游需求,这本身就注定了热门景区的拥堵态势。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另一种无奈的现实:带薪休假制度尚不健全,诸位看官的闲暇时间严重匮乏。与其苛责游客“扎堆”,不如反思如何让大家更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从而错峰出行。
此外,亦有人建言,景区理应效仿海外,推行“预约制”,严格把控客流量。此番设想固然美好,但真要付诸实践,恐怕又会滋生新的问题。譬如,黄牛倒票、内部关系户等。任何制度都存在漏洞,关键在于如何精益求精,使其尽可能地公平、公正。
归根结底,张家界此番“人海”事件,绝非仅是景区管理之失,更折射出我们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景区想盈利,游客想放松,这本无可厚非。但如何在两者之间寻得一个平衡点,让大家都能尽兴而归,这才是重中之重。若只顾蝇头小利,透支旅游资源与游客信任,终将得不偿失。
往后五一还会再去张家界吗?兴许有人会撂下狠话“打死都不去了”。但指不定来年,他们又会出现在排队的长龙中。因为,生活就是这般模样,总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时刻,令人又爱又恨。这或许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既无可奈何又充满希望的现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