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原本盘算着出门遛弯儿舒坦舒坦,谁承想,不少朋友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体验了一把什么叫“人在囧途”。仰望天梯,队伍蜿蜒三小时,快门两分钟;暮色四合,七八个钟头难以下山。这滋味,怕是只能化作一声“退钱!”聊表寸心。后来,张家界那边也赶紧出来“揖礼致歉”了。
要说这事儿,景点扎堆,人头攒动,好像是节假日躲不开的“宿命”。但这次张家界的“盛况”,显然已经超出了“常态”的范畴。景区方面也宣称,祭出了分时预约的法宝,加码了安保措施,可依然堵成了“贪吃蛇”。这就耐人寻味了,是药不对症,还是另有乾坤?
也许有人会甩出一句“景区管理失职”,痛斥他们临阵磨枪,应变能力捉襟见肘。这话固然在理,但若止步于此,未免过于蜻蜓点水。扪心自问,为何大伙儿非得往那几个“流量担当”里钻?莫不是咱们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够雨露均沾?亦或是,那些小而美、重体验的旅游“打开方式”还未被充分发掘?
再往深了琢磨,为啥大伙儿都赶在“五一”、“十一”扎堆儿“迁徙”?还不是一年到头假期太“吝啬”了吗?一年到头,就盼着这几个“黄金档”喘口气,能不去那些“顶流”景点“下饺子”吗?您说平日里溜达溜达?荷包和时间它双双“告罄”啊!
站在游客的立场上,掏了腰包,却遭了罪,搁谁也得“emo”。谁想把大把光阴耗在排队上,就为了盖个“到此一游”的戳儿?他们的诉求简单粗暴,就是希望景区能提升服务,让旅途体验更上层楼。可话又说回来,景区也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客流量井喷,管理难度自然水涨船高。再者,旅游业也是地方经济的“现金奶牛”,难道为了追求“丝滑”体验,就釜底抽薪,限制客流不成?
当然,张家界的这场“闹剧”也暴露了一些“边角料”问题。比如,景区“打工人”的临场应变,交通疏导的效率,以及信息发布的及时性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强化“回炉重造”,优化流程来迭代升级。此外,景区是否可以考虑开辟一些“私人订制”的旅游项目,吸引一部分游客另辟蹊径?
刘革安书记也发话了,要合理引导分流,减少等待时间,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这话听着掷地有声,但具体怎么落地,还需要更多的运筹帷幄和雷厉风行。不能光耍嘴皮子,得拿出点真章来。
唠到这儿,我不禁想起前几年去云南“放风”,当地的朋友极力推荐我去一些鲜为人知的村寨,体验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人烟稀少,风光旖旎,感觉比在人声鼎沸的丽江古城“打卡”强多了。也许,咱们也该“脑洞大开”,转变一下旅游观念,不必执着于那些“流量担当”,去挖掘一些更有意思的“隐藏款”。
归根结底,这件事不仅仅是张家界一家的“独角戏”,它折射出咱们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难题”。如何在旅游掘金和游客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如何提升旅游服务的“含金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忖的。毕竟,谁也不想花钱买难受,对吧?但愿下次再去张家界,能邂逅不一样的风景,和更贴心的服务。让“人在囧途”华丽转身,变成真正的“人在诗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