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李庄,热闹得“有点超标”。
交通拥堵、排队就餐、打卡拍照一位难求……引发了部分游客的抱怨。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注意到——这个小镇虽“挤”,却也“暖”:志愿者主动送水、交警全程指引、环卫工人清扫转运、投诉处理迅速有回应……
我们不回避短板,但我们也想告诉大家:为让这座文化古镇尽可能“有序地热闹”,李庄真的动员了全部力量。
01 这份“热”,来自于对文化的坚持
作为一个免费景区,我们坚守着李庄“开放包容”的传统,我们相信文化的力量应该让更多人触手可及。为了保护真正的“老镇”,我们选择在月亮田区域以传统技艺复建仿古街区,分流游客,保护那些还“活着”的历史空间。
免费政策吸引了庞大客流。一个常住1.5万人左右的小镇,节假日高峰期间日接待游客近7万人,承载压力超负荷,但我们依然坚持敞开大门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02 这份“乱”,也因拼尽全力守护
面对涌入的人潮,我们没有选择“放手”,而是集结全部力量:
红马甲志愿者
节前即启动“全员下沉”机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分配至游客服务点,穿上红马甲,为游客引导方向、答疑解惑、提供应急帮助。
在李庄,你看到的“志愿者”,很可能就是我们李庄的机关工作人员。
交警部门
五一期间24小时值守,持续开展高强度交通疏导。在老街路口、主干道、临时停车场等地,确保车辆进得来、出得去。
5月3日,一名幼童走失,执勤交警第一时间上报、协同志愿者,多部门联动,帮助孩子找回家长。
环卫工人
凌晨四点准时上岗,夜间十二点才下班。他们在人潮散尽后仍在默默清扫,以“流动风景线”编织洁净出行画卷。
城管大队
全员在岗值守,第一时间处理沿街商户违规经营、游客矛盾投诉等问题,做到“反应快、处置快、有反馈”。
李庄居民
更不能忽略的是,那些没有穿制服、却默默奉献的李庄老百姓。很多居民主动配合临时交通管制,宁可将自家车停在远处步行出行,也不占用公共道路;有居民自发将自家院坝腾空出来,提供给游客免费停车、临时休息;也有人在巷子口帮游客指路、讲讲老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李庄人讲李庄故事”。
这些行为没有安排,也不在制度里,但它们是李庄最动人的“集体担当”。在这场全镇协作的“大考”中,李庄人用行动证明:这里不只是一个古镇景区,更是一个有主人翁精神的文化社区。
03 这份“忙”,是为了更好的秩序和体验
我们知道,交通拥堵、游览拥挤、配套不足,影响了大家的节日心情。对此,我们已展开系统复盘与优化:
•正在规划建设更完善的交通智慧引导系统与预约平台;
•推进节假日错峰游览机制与接驳交通增容计划;
•增设临时厕所、便民站点,优化导视标识;
•联合民宿、讲解员、非遗机构,开发“深度体验产品”,推动游客“慢下来、住下来”。
04 这份“情”,是李庄的温度
这个古镇,不是网红打卡地的复制品,而是一座有历史、有记忆、有担当的文化小镇。
它曾在战火中守护了同济、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无数知识力量,如今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烟火气”和“人情味”。
节假日的李庄可能拥挤,但非节日的李庄,则更加温婉动人。如果你愿意留下来住一晚,走入老巷,听嬢嬢讲旧事,喝一杯盖碗茶,也许你会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坚持地守住它。
感谢每一位游客的理解与包容,感谢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坚守与付出。
下一个节假日,我们还在,也会更好。
(转载自中国李庄;审核人:刘影影;审签人:韦厚玲)